大伙儿都在为了夏稅发愁的时候,偏他们家还能挣上钱吃上肉,就是惹人眼红的。
纪爷爷一摆手:“别管他们,先把钱挣了,到时候再说吧。”
纪宁转着小刻刀,再一次道:“要是能搬去镇上就好了。”
纪爷爷皱着眉,捡起木头:“再说吧。”
*
三匹积木马,一匹积木牛,花了俩人六天的功夫,因为是往那几个少爷那里送的,纪宁还让纪爷爷做了个木匣子,专门用来装这些积木。
这回弄好了,纪松却还没回来,往常也有过这样的时候,路上耽搁了,或者去的村子远了一点,回来的时间不固定。
家里头倒没怎么担心,就是有点耽误了纪宁的生意,第二天纪松还没回来,纪宁等不了了。
换成纪爷爷带她去镇上。
两个人照旧搭车。
一路上碰到的人多了不少,有像纪宁这样搭车的,也有腿着走的。
纪宁和赶车的老汉搭话:“怎么这么多人往镇上去?”
老汉眉头紧锁:“没法儿,加税的消息下来了,大伙儿都想办法挣钱呢!你等着瞧吧,别说往镇上去了,这物价啊,估摸着要涨嘞!”
纪宁和纪爷爷对视一眼。
再仔细看看那些路过的人,无不是挎着篮子、背着箩筐的,个个肩膀上都压得沉甸甸的。
有时候看见她们这样的车路过,或者是老汉停下来给牛喂水的时候,还会有人上前推销。
纪宁看了看他们卖的东西,大多都是山货,有自家养的鸡蛋,种的菜蔬,要不然就是一些小的手工作品,编的箩筐之类的。
纪宁倒是看上了两个箩筐,纪松的箩筐旧了,该换一个了。
她买了两个,把货物都放了进去。
牛车吱呀吱呀,在土路上缓慢前行。
周围的人越来越多,纪宁认真看着,一边悄声和纪爷爷道:“阿翁,看来阿爹提前囤货是对的。”
纪爷爷嗯一声:“这光景……唉!”
到了镇上,爷孙两个下了车,护着手里的东西在人群里穿梭,先往胡陶匠家。
这回多做了一匹积木牛,陶制的东西就做得少了一些,只凑了一窑。
她把东西放下,又回集市上。
“新鲜的蕨菜,三文钱一把!”
“自家母鸡下的蛋,看看吧!”
“新编的簸箕,结实耐用!”
然而问价的人多,买的人却犹犹豫豫,翻来覆去看了半天也没舍得买。
纪宁果断带着纪爷爷往许府走。
和集市上的气氛不同,这条街相对清净,说不上是高门大户,但别致清幽。
纪宁这回没托人找纪青,而是先敲了角门,说自己是来送货的。
“送货?”
角门上的小厮上下打量他们一眼,半信半疑:“送什么货?”
纪宁把盒子掀开,给他看那些积木:“送这个,积木马,前些天你们家少爷在我这预定的,说等做好了送上门来。”
小厮恍然大悟,连忙把门打开,叫人去里头禀报,又让他们在门房坐着歇脚。
他甚至给纪宁抓了一把果子:“原来这东西是你们做的?这几天少爷们玩这个玩得可高兴了。”
原来那天他们带了积木马回来,监镇家的少爷是正上头的时候,迫不及待就跟回来玩了,他是头一回弄这个,不大熟练,时常拼错,拼了拆,拆了拼,花了两天时间才拼好。
这两天就吃住在许府,和府里的小少爷一块玩,两个人的关系突飞猛进。
其他那些少爷自然也跟着一起,有对积木不感兴趣的,跟着动了两回手,倒也慢慢得了乐趣。
如今一伙人正商量着要比谁拼积木马的速度快,还拿了一匹马出来当彩头。
就是可惜积木马只有三匹,不能大伙一起拼。
小厮暗示:“你们来得正好,这会儿几个少爷都在府上,那些少爷们最是慷慨大方,手里随便漏点什么都够你们一家子过一年的了。”
纪宁笑眯眯的:“就是凭手艺挣点辛苦钱罢了,要是生意能成,回头请您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