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开局死谏,我竟成了东林党党魁?> 第140章 已经整整十六年未有此事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0章 已经整整十六年未有此事了!(1 / 4)

欧阳必进考察求是大学甫一结束,杜延霖便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他一面命徐思成精选品相最佳、块头最大的番薯,以湿沙分层贮藏,并抄录了一份《番薯初考》,又饱蘸墨汁,写下一封情辞恳切、力陈番薯之利的奏疏,命人火速送往欧阳必进处。

而欧阳必进将它们随着自己的奏疏一起,送往京师。

另一面,他立刻行文浙江布政使司衙门。

文书中,杜延霖详述番薯“耐瘠薄、抗干旱、产量惊人”之特性,并附上求是大学试验田的实测数据及收获的实物样本。

他恳请布政使司通令浙江各府县,或划拨部分官田,或鼓励民间于来年春季先行小范围试种,尤其建议在易受旱情困扰的丘陵、沙瘠之地率先推广,以观实效。

然而,这封文书送入布政使司衙门后,却如石沉大海,激不起半分涟漪。

布政使司衙门的公廨内,几位主事官员围着那份文书和旁边箩筐里沾着泥土的番薯,眉头紧锁,议论纷纷。

“此物蒸熟后,口感尚可,不似外表那般粗粝,”一位年长的参议捻着胡须,忧心忡忡道:“但所谓“高产耐旱’……杜提学所言,终究是纸上谈兵,未经广域验证啊!万一推广不成,反误了农时,秋后颗粒无收,影响百姓收成,激起民怨,这责任谁来担?”

“正是此理!”另一位面容精明的参政连连摇头,接口道:

“即便真如其所言高产耐旱,此物毕竞乃域外“番’种,其性未明。我江南水土温润,与那蛮荒吕宋迥异,万一水土不服,大面积枯死,岂非酿成大祸?届时我等乌纱不保是小,耽误了朝廷税赋,那才是万死难辞其咎!”

上首的布政使张元州一直捻着胡须,目光在文书与番薯间游移,沉默不语。

当日求是大学农圃番薯收获的盛况,也曾令他动容。

然而,此番推广域外新种,干系太大,风险难测。他权衡再三,终于定下调子,声音带着官场惯有的圆滑与谨慎:

“诸位所言,皆切中肯繁。番薯一事,关乎阖省农政根基,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慎。杜提学心系民生,其情可悯,其志可嘉。然推广新种,非同小可,非有朝廷明旨,地方岂可擅专?况-……”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还是待杜提学将番薯之事上达天听,等京中有了明确旨意,我等再议不迟。”他目光扫过众人,补充道:

“至于各府县,无省衙明文,料想也无人敢贸然行事。”

观望?当杜延霖接到布政使司这份含糊其辞的回复,不由有些失望。

历史上,番薯在万历年间就传入中国,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其甚至有详细研究与记载,然而直到明朝灭亡,七十余年间,番薯始终未能推广开来。

究其根源之一,便是朝野之上,阻力重重,仅靠徐光启等少数有识之士奔走呼号,终究力有不逮。“先生,布政使司畏惧担责,不肯行文。各府县官员更是如此,无明令,无人敢做这“出头鸟’!”欧阳一敬愤懑难平。

杜延霖没有立刻回答,他负手立于窗前,目光投向远方层叠的山峦。

其实,朝廷官员的顾虑,他并非不能理解一二。

毕竟番薯对他来说不是什么稀奇玩意,但对此时的官员、百姓而言,仍是闻所未闻的域外奇物。历史上,番薯的大规模推广要等到乾隆时期,由皇帝亲自下旨强力推行,才得以普及。

那时,番薯传入中国已经整整两百多年了,可见番薯在中国推广之不易。

他如今要将这个进程强行提前近两百年,所遇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即便他将番薯实物送至朝堂之上,出于对陌生事物的本能抗拒与官僚体系的惯性,朝野上下恐怕也难有多少支持之声。

正当杜延霖苦思破局之策,焦灼之际,一封署着“台州知府谭纶”的信函,如同及时雨般送到了求是大学。

杜延霖展信细读,眼中精光乍现,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信中,谭纶直言不讳:他已详阅杜延霖呈送布政使司之文书。

那日他因公务至省城,恰逢欧阳必进考察,便一同前往求是大学农圃,亲眼目睹了番薯收获的惊人盛况,并仔细研读了徐思成的种植记录。

他写道:

“………纶观此薯,藤蔓强健,块根丰硕累累,实乃天地养民之德物!杜学台“躬行求是’,以实证其效,苦心孤诣,可昭日月!值此东南倭患未靖,灾异频仍之际,天降此耐旱高产之神粮,实乃苍生之幸,社稷之福!布政司衙门瞻前顾后,情有可原,然农时不可误,民命不可轻!”

笔锋至此一转,尽显其“儒帅”的果决与担当:

“台州临海,地多山陵滨海,沙瘠之地甚广,种植水稻收益甚微。本府决意,于临海、黄岩二县境内,划拨官田七万亩、劝谕民田三万亩,合计辟地十万亩,专用于明春试种此“番薯’!所选之地多为沙瘠,正可试其神效!”

“此乃台州府衙政令,无需布政司行文。所需种苗,恳请学台速遣精干农师,携此神种藤苗,赴台州指导扩繁、传授种植之法。成败利钝,谭某一力承担!为天下先,虽千万人吾往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