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章 三封奏疏(1 / 3)

嘉靖三十七年二月,杭州,浙直总督衙门。

胡宗宪的手指抚过木匣中那十几块形状各异、表皮粗糙的块根。

它们色泽暗红或土黄,带着海风咸腥与泥土的混合气息,看似毫不起眼,却重逾千钧。

“便是此物……”他喃喃自语,目光复杂地凝视着这些被杜延霖称作“番薯”的海外奇物。指腹传来的粗粝感异常真实。

收到杜延霖和徐文长打探到的线索后,他立刻动用了埋藏在汪直船队深处、耗费无数心血才安插下的暗桩。

几经周折,冒着巨大风险,竞真的弄到了这十几块活物。

“文长!”胡宗宪猛地合上匣盖,声音斩钉截铁:

“即刻密遣最可靠之人,将此物……送至求是大学,让杜华州立刻试种,小心伺候,记录无遗!你亲自和杜华州对接此事,若此物确实能食且产量异于寻常,你亲自挑选精干心腹,携其产品及试种详法,八百里加急密送京师!”

“属下遵命!”徐渭深知此物干系东南乃至天下生民,毫不迟疑,立刻躬身领命,转身便去安排。几乎就在胡宗宪千辛万苦弄到番薯的同时,三封奏疏先后抵达了京师通政司。

第一封,浙江巡按御史王本固奏:请斩通倭巨酋汪直疏。

一字字杀伐,力陈其罪罄竹难书,请旨立决以平民愤、正国法。

第二封,依旧是王本固所奏,矛头却直指浙江提学副使杜延霖。

弹劾其心智昏聩、行止悖谬、贻害士林,言辞间充满了对这位“离经叛道”提学的鄙夷与愤怒。第三封题本随后送入。

封皮引黄上赫然写着:“总督浙直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领兵部尚书臣胡宗宪谨奏:为倭情反复未靖,汪直一酋尚羁縻可缓诛,恳请圣明详察事”。

通政使潘深端坐案后,指尖在王本固第二封弹章上缓缓划过。

“番薯”、“亩产数十石”、“形同疯癫”等字眼刺得他眼皮直跳。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惊疑,目光转向胡宗宪那份措辞恳切、忧心忡忡的密奏。

“汪直……羁縻……缓诛……”他低声念着,脑中飞速权衡。

胡宗宪坐镇东南,手握重兵,深谙倭情,其言“恐激大变”绝非空穴来风。

而王本固虽为巡按,清流风骨,然其行事刚愎,诱捕汪直已坏了胡宗宪精心布下的大局,如今这弹章,更是将浙江提学也卷入了漩涡。

潘深沉吟片刻,唤来心腹书吏,沉声道:

“王巡按弹劾杜提学疏,引黄摘要,按弹劾封章处置,严密封缄,直送司礼监,不得泄露全文。”书吏凛然领命,小心接过。

潘深又拿起那两封题本,掂量着其中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能感受到东南海疆的惊涛骇浪:

“此二疏关乎东南安危,非同小可。按制抄送六科廊、司礼监,然后交由内阁票拟,先请阁老们定夺。“是!”书吏肃然应命。

西苑内阁值房,气氛凝重。

首辅严嵩端坐主位,半阖着眼,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轻敲着紫檀椅圈。

次辅徐阶、大学士吴山分坐左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及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延坐于下首。七卿齐聚,只为共议东南惊天大案一一汪直落网一案。

争论已近尾声,杀“汪直’的结论几乎是一边倒的。

即便是觉得胡宗宪所言有理的兵部尚书许论,也只是保持中立,不敢旗帜鲜明地支持胡宗宪的“缓诛”之议。

值房内一片沉寂,只闻炭盆中银丝炭偶尔发出的轻微噼啪声。

胡宗宪毕竟是他的学生,所以严嵩似乎仍在权衡。

就在这时,值房门外响起轻微而急促的脚步声。

司礼监掌印太监黄锦的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门口,他手中捧着一份奏疏,神情肃穆。

值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天子近侍身上。

“诸位阁老、部堂,”黄锦声音不高,却清晰无比:

“奴婢奉万岁爷口谕,特送来浙江巡按御史王本固弹劾浙江提学副使杜延霖的奏疏,命内阁并七卿……“一并详议’。”

黄锦说着,将奏疏恭敬地放在严嵩面前的紫檀大案上,随即垂手站在一旁。

值房内气氛瞬间变得更加诡异。

汪直案正议到关键处,皇帝突然丢过来一本弹劾杜延霖的奏章让“一并详议”,这圣意……着实难测!严嵩眉头微蹙,展开王本固这第二封弹章。

徐阶、吴山等人也凝神屏息。

奏疏内容迅速在几位核心心重臣间流转:

弹章痛陈杜延霖擅立“求是大学”,讲求杂学贱役之术,有悖圣学正统;更荒诞者,竟以寻访海外所谓“番薯”为名,妄称此物亩产数十石、可解大旱饥荒,形同呓语;并以此为由,擅请面晤汪直巨寇,行止失当,贻害士林……恳请罢黜严惩。

当看到“亩产数十石”、“求见汪直”等字眼时,三位阁老们尚能维持表面的平静,但一些素来看不惯杜延霖的官员脸上已毫不掩饰地露出极度的荒谬与鄙夷之色。

“荒谬绝伦!”吏部尚书吴鹏首先按捺不住,他与严党亲近,而杜延霖此举更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