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第111章 罪证托盘惊群臣,帝焚旧账定新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1章 罪证托盘惊群臣,帝焚旧账定新局(1 / 3)

刘瑾凑在朱厚照耳边报江南急报时,暖阁里的空气瞬间绷紧。

百官虽听不清具体内容,却见刘瑾脸色发白,陛下指尖的玉扳指猛地停了转。

他们心里都咯噔一下:定是出了大事。

朱厚照没慌,只指尖在案沿敲了两下。

他沉声道:“传朕口谕,让王守仁即刻从京营调两千精锐,走运河赴江南,务必守住苏州府衙,别让乱民占了粮仓。”

“再让欧阳铎从赈灾粮里匀出五万石,运去苏州,先稳住灾民情绪。”

“告诉王守仁,若遇顽抗,可先斩后奏。”

“奴婢遵旨!这就去传!”

刘瑾刚要转身,又被朱厚照叫住。

“等等,让东厂的赵千户跟着去,盯着乱民里的领头人,看看是不是真有谢迁的门生,别错杀了无辜灾民。”

安排完江南的事,他才抬眼看向百官。

他眼神里的冷意未散,却多了几分不容抗拒的决绝。

“江南的事,朕已安排妥当,现在咱们接着聊重组内阁的事。”

“你们刚才没说完的话,现在可以接着说。”

百官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开口。

刚才还想扛着,可陛下连江南叛乱都能瞬间安排妥当,这等掌控力,哪是他们能扛得住的?朱厚照见依旧无人吭声,心里轻轻叹了口气。

这些老狐狸,不见真章是不肯低头的。

他抬手对张永使了个眼色,轻声道:“张永,把东西拿上来。”

“奴婢在!”

张永早有准备,连忙应声,随即对着门外拍了拍手。

四个小太监端着朱漆托盘鱼贯而入,每个托盘上都盖着块明黄色锦布。

锦布边缘绣着缠枝莲纹,针脚细密,瞧着倒像是什么贵重赏赐。

可小太监们的脸色却绷得紧,没半点送赏赐的轻松。

小太监们走到百官面前,将托盘一一递到他们面前,动作恭敬却带着股不容拒绝的意味。

托盘底压得沉,显然里面的东西不轻。

众人面面相觑,心里皆犯起了嘀咕。

陛下这是要做什么?刚斥了李阁老,又安排了江南平乱,怎么突然又给“赏赐”?

张昇迟疑着掀开锦布一角,指尖刚触到里面的东西,就觉是本线装册子。

封皮上没写字,只印着个小小的“弘”字。

那是弘治朝的印记。

他心里一动,把册子拿起来翻开。

刚看两页,张昇的脸色“唰”地就白了。

嘴唇哆嗦着,手里的册子“啪”地掉在地上,纸页散了一地。

册子里记的是弘治十五年,他任礼部侍郎时,借着“修缮文庙”的由头,贪了三千两银子。连他把银子存在哪个钱庄、给老家盖了几间瓦房,都写得清清楚楚,连钱庄掌柜的名字都有!“张尚书怎么了?”

旁边的刘大夏瞥了眼散落在地的纸页,见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账目,也好奇地拿起自己托盘里的册子。这一看,他也愣住了,手里的册子差点滑落在地,指节攥得发白。

册子里记的竞是弘治十三年,他任兵部侍郎时,为了给边军换粮草,私下挪用了五万两军饷的事!连他当时让账房改了“军靴损耗”的账目、找了大同的粮商王老三周转,甚至王老三收了他两百两好处费,都写得明明白白,还有粮商的画押!

“这……这是怎么查出来的?”

刘大夏猛地看向朱厚照,眼里满是惊骇。

这事过去五年了,当时的账房早就告老还乡,除了他自己,再没人知道,陛下竟能把细节查得这么清楚!

其他人见状,也赶紧翻自己托盘里的册子。

这下可好,暖阁里接二连三地响起“眶当”“啪嗒”的声响。

户部尚书韩文翻到的,是弘治八年他为了给老家修祠堂,默许手下人从漕运粮里克扣了二十石米。册子上连漕运校尉的名字、扣粮的日期、甚至祠堂的落成时间都有。

吏部尚书马文升看到的,是他弘治十二年给侄子走后门补了个国子监监生的缺。

册子上附了当时国子监的入学名册副本,他侄子的名字旁还标着“非科举,托关系”。

就连刚坐下的李东阳,也拿起托盘里的册子。

刚翻两页,他的脸就灰败下来,手里的册子轻轻放在案上,不敢再碰。

册子里是他弘治十七年为了保谢迁,压下了谢迁儿子强抢民女的卷宗,连受害者的住址、当时的县太爷怎么上报的、他怎么压下去的,都有卷宗副本和人证口供!

原来这不是赏赐,是罪状!

是他们在弘治朝当官时,那些藏着掖着、以为没人知道的“小辫子”。

是东厂和锦衣卫查了三个月的“弘治朝旧账”!

暖阁里的冰块还在慢慢融,冰水顺着铜盆边缘往下滴,“滴答”声在寂静里格外清晰。

可百官却觉得浑身发烫,冷汗把官袍都浸透了,贴在背上黏糊糊的,比秋老虎天在太阳底下晒着还难受这些事要是抖出去,轻则罢官,重则砍头,他们几十年的官路,甚至全家的性命,都在陛下手里攥着!“陛下……这是污蔑!是假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