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大明第一书商> 第 27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27 章(2 / 2)

非常出色,据春和说,碧芙绣的一个并蒂莲荷包放到市面上起码能卖一二两银子,但是由于她是姚启元的丫鬟,所以她给姚启元、晏宜,甚至是姚韶仪做绣件都是本份的事儿,还时常庆幸自己跟了姚启元这种温柔大方的主子。

喝了几杯六安瓜片,王僧静忽然问道:“慎翁兄在家么?”慎翁是姚启元的别字之一。姚启元这个人酷爱给自己起别字和别号,把他的字号都念一遍,整个屋子估计都坐不下那么多人。姚老太太笑呵呵地道:“这孩子一大早上和她娘去他舅舅家了。你且在这儿吃几块点心,晚上我把他叫来这边,你们一块吃个酒。”姚启元和张氏去张二舅那了?那怎么不叫上她?晏宜不高兴了。王僧静却连忙起身,匆匆拜别:“不必了,晚辈还要去潞王府上,为潞王安顿家眷。这是……大嫂托晚辈转交的家书。”王僧静走后,晏宜从耳房和堂屋连着的门走了出来,扯了扯被尚妈妈拉得有些皱了的衣袖。

姚大太太招手道:“三丫头过来,一道看看你大姐姐的信,你大姐姐以前最疼爱的就是你了。”

春和说,大姑娘维仪和生母姚大太太完全不同,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女孩儿,她一贯温柔懂事,善良体贴,不论是对兄弟姐妹还是对家里的奴仆都很好。这样的一个女孩,其实是不应该远嫁的。一贯为人着想的姚维仪,即使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也只会在信中百般粉饰。姚维仪在给祖母和母亲的家书中说,王家很好,家翁很好,婆母也很好,丈夫…这个没有说。

但既然姚维仪没有在信里说丈夫王僧念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姚老太太和姚大太太也就默认了他们琴瑟和鸣,岁月静好。晏宜大着胆子将自己在庙市卖“佛紬”的打算抛了出来。姚大太太捂着嘴笑道:“三丫头点子真多,我看兴许能行。”购入潞紬的钱都来自公中,但亏损的根源是她的丈夫,现在只要不让她掏自己的私房补上这笔钱,怎么都行。

老太太皱眉,神色不虞地道:“姚家是短了你的吃,还是短了你的喝,你一天天的要算计这些阿堵物?”

这回晏宜没有生气。她非常诚恳地道:“没有。姚家待孙女儿自然是极好的,祖母给孙女儿的一应衣食供应孙女儿十辈子都赚不回来。孙女儿只是想为家里分忧,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你不惹事我就不忧了,“姚老太太没好气地道,“你一个大家小姐,难道要和那些村夫农妇一样,支个摊子在那儿叫卖么?”“你祖父的颜面何存!”

晏宜心想,要是在现代,她还真能到寺庙附近的集市去当街叫卖一-她在大学社团的义卖会上表现就非常出众。

“我不抛头露面,家里这么多下人。我和婢女们在家里把绸缎处理好,让下人们拿去庙市叫卖,您看行吗?”

兴许是她的语气足够诚恳,又兴许是她之前闹出的任何幺蛾子都比这件事荒诞不经,姚老太太已经习以为常,最终姚老太太的语气还是软了下去,只勒令一点:晏宜本人不许出现在庙市上。

得到姚老太太的首肯,晏宜立马领着家里的婢女大刀阔斧地操办起来。大过年的,让人加班实在不厚道,所以她给每个愿意和她一起处理绸缎的婢女加了一个月的月钱。

潞紬处理起来很简单。

晏宜狐假虎威,让北京城里最有名的报恩寺和护国寺给自己盖了足足一千张带佛印的黄绢,用来包裹剪裁好的潞紬。姚大老爷从山西商人手里收购的潞紬,一匹是一两银子,远高于市价,晏宜想要盈利,必须提高单价,但为了销量又必须控制整体价格。所以她大着胆子将整匹的潞紬分别裁剪成了十六尺和八尺的。碧芙女红娴熟,很会做衣服,这是她告诉晏宜的,做一件女子的袄子和儿童的小衣需要的布料。

晏宜上辈子很爱买口红,也很同意所谓的“口红理论”。小贵,但又咬咬牙能买得起的东西利润率最高。

姚启元走进千金阁一看,女孩子们一个个正埋头裁布包黄绢,黄绢上是用金墨写的2字,仔细一看,居然还盖了报恩寺的三宝印。“也不知道人们买的是你这布,还是这张黄纸。“姚启元扯了扯嘴角,真是有点佩服自己这个爱折腾的妹妹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