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第27章
晏宜上辈子大学一毕业就进了一家规模不小的老牌出版社工作。一开始做的是最基础的校正文字的文字编辑,但很快转岗做了策划编辑,主要工作就包括市场调研、图书选题和作者资源的维系管理。带她的老编辑曾经不无感慨地说过,现在的读者买书买的都是书以外的东西。
一一图书能蹭上某个社会热点的热度、图书作者因为某件事恰好一炮而红又或者本身就是网红写书甚至书籍的赠品设计得足够好、图书的作者亲签能够在海鲜市场炒出高价……这些都比书本身的内容更具有卖点。晏宜前世之所以更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独当一面的策划主编,正是因为她深谙其道。
大约得益于她那立志把她培养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最终折戟沉沙)的外公外婆,晏宜对什么都很感兴趣,对什么领域的知识都有一星半点的了解。这让她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她总能从茫茫书海中找到独具市场潜力的那本,目光毒辣,几乎从不失手;二来就是她脸皮很厚,人称“社牛里的红牛”,只要她看上了某个作者,就没有约不成的稿。穿越到大明,晏宜仍然相信知识和创意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大年初二,吃过早饭,晏宜去鹿鸣堂打算找姚老太太,准备好了一肚子的话打算说服她让自己放手一干一一虽然她爹姚二老爷已经答应让她随意处置这几两千匹潞紬,但晏宜挨过骂受过打之后乖觉了些,觉得她爹说话实在没什么分量,还是让老太太首肯更要紧。
不巧,鹿鸣堂有客。
初二是归宁日,嫁得近的女儿这一天都要回娘家过节。但姚家唯一的姑太太嫁到了山东,姚大太太的女儿维仪夫家又在大同,轻易回不了姚家。好在姚维仪的小叔子一一也就是她嫁的王僧念一母同胞的弟弟王僧静年底因公事来了北京,也捎来王家给姚家的节礼并姚维仪的一封家书。晏宜刚一迈进鹿鸣堂的大门,就被仆妇拦了下来。不一会儿,尚妈妈风风火火地从里面走出来,挽着晏宜的手,带着她钻进堂屋左边的耳房。耳房和堂屋是连通的,平日里门关着。尚妈妈指了指房间里放着的一架黑漆螺钿寿字屏风,让晏宜躲到后面去。
“有外男在呢,"尚妈妈压低了声音,“虽说都是自家亲戚,但姑娘已经定了人家,原该避讳一些。”
晏宜心心想,不能见外男吗?可是她从穿越到现在已经见了一二三四数不清多少个外男了。光是上次和姚启元去逛书坊,里面起码就站着五十个年轻举子。
现在要怎么办?要不她拿红花水洗洗眼睛?“那要不我先回去?"晏宜歪了歪头,表现得非常贞洁烈女。尚妈妈却又不让了,拉住她的手,强硬道:“姑娘就在这等着。”王僧静的声音透过屏风传进了晏宜耳朵里。“原该一到北京就来拜访老太太的和两位老爷的,只是不巧身上的公事走不开,直到今日终于得闲,才冒昧前来打扰。”姚老太太的笑声也飘了进来。
大约是这位王家二公子十分合姚老太太和姚大太太的眼缘,她笑得非常开怀,说话的语气相当慈爱松快。
“我听大姐儿她爹说,你年纪轻轻已经补了大同卫指挥金事,果真是英雄出少年。只是刀剑无眼,要多保重自己的身子才是。”姚大太太也在一边帮腔:“我早说了我这亲家的福气真是天上有地下无,两个儿子竞都如此出色。”
王僧静连忙起身,向老太太和姚大太太拱手道谢。老太太笑道:“自家亲戚,不必拘泥这种俗礼。“又问王僧静定下人家了没有。
晏宜探出脑袋,悄悄地望了一眼。看不清年轻男人的长相,不过身材确实是高大魁梧一一看起来就很健康。
她忍不住问尚妈妈:“当初为什么不把大姐姐定给这位二公子?”反正姚老太太和姚大太太看上的是王家的权势和门第,那嫁给哪个儿子不一样?
要是嫁的是王僧静,虽然最后也难免做寡妇,但好歹吃过用过。“姑娘休得胡言,"尚妈妈轻声呵斥了她一句,“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能挑挑拣拣?”
晏宜忍不住抬起头翻了个白眼:“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就是父母长辈挑挑拣拣吗?"都替儿女挑拣婚姻对象了,什么就不能擦亮眼睛挑个好的呢!真是些不负责任的家长!
尚妈妈被她呛得哑口无言,好半天才像挤牙膏似的挤出一句:“王大公子素有神童之名,十二岁就中了秀才,日后考学做官前途不可限量,大姑娘的诰命指日可待。”
这话怎么听着那么耳熟呢?
晏宜想起来了,她刚穿越过来的时候闹着要和萧凤翡解除婚约,姚老太太就是用这个诰命夫人来引诱她的。
得了,姚家养女儿都是冲着诰命夫人去的,但历史上除了嫁给姐夫的姚韶仪,其他姑娘要么老公早早死了,要么自己早早死了,反正是一点儿诰命夫人的福都没享上。
唉,现代女人都知道谁有都不如自己有,可惜古代女人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东西。
这是不是就是“制度性剥削"呢?男人不见得比女人聪明,也说不上更勤劳,可是社会不允许女人将自己的劳动变现,所以她们只能将自己贱卖给某个男人。
姚启元身边的大丫鬟绛树和碧芙的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