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大明第一书商> 第 25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25 章(3 / 4)

伤的人面前幸福是一种道德。

那日回来以后,兴许是为了减轻自己那日拦着不让春和自报家门的愧疚感,姚妙仪用尽各种方法向晏宜示好,其中就包括努力地说白姨娘的坏话,全头全尾甚至添油加醋地把那日白姨娘拦着不让姚家人去找她的事儿都跟晏宜说了,最后不忘同仇敌汽地骂上一句:“我就知道你家这姨娘没安好心,本来的事嘛,甘愿做妾的女子都不知廉耻的。”

嫡女和有女儿的姨娘关系能好到哪去?但恨到要置人于死地也是不多见就是了。

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晏宜有主角光环,她每天状况百出,到现在还活蹦乱跳的,倒是白姨娘躺在病床上,只剩最后一口气了。“四丫头别哭了,过来祖母这边。"老太太坐在右手边的主座,朝姚韶仪招了招手。

姚韶仪连忙擦了擦眼泪,提着裙摆走到姚老太太跟前。丫鬟给她搬了个小杌子,她就乖顺地在姚老太太脚边坐下了,像只小猫小狗似的。姚老太太随手拿了个盘子里摆着的金橘给她,安慰道:“正月正头的,可不兴掉眼泪,那是要触一年的霉运的,赶紧剥个橘子化解一下。”姚韶仪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却道:“可是我姨娘她…”姚老太太听了,满眼慈爱地摸了摸她的头发,微微一笑道:“傻孩子,你姨娘只有你这么一个亲生的闺女,只要你的终身大事有着落,她就是闭上眼了,也是带着笑的。”

晏宜瞠目结舌一一这是安慰人吗?怎么听都不像吧!人家的亲娘都要病死了,还在这里催婚是不是太过了些?

但是满屋子坐着的人没有一个觉得老太太这句话说得不对的,纷纷笑着点头附和,就连姚韶仪本人,也在最初的茫然之后露出小女儿的娇羞。不知道是不是人上了年纪就喜欢讲古,老太太今天难得有谈兴,说起几十年前一家人还在在苏州时的日子。

那时候晏宜的祖父还没考中进士,当然更不是阁老,第二次会试不第后,甚至一度想要放弃科试,开设私塾补贴家用,姚大老爷才三四岁,姚二老爷更是还抱在手上的年纪。

“在苏州那会儿,大年三十夜咱们一家人就围着个炉子守岁。小二,你还记得么,炉子里烧着个大大的欢喜团{注2],从初一一直烧到十五。那会儿咱们家还点不起爆竹,长夜漫漫,又实在无聊,你爹就拿几个骰子给你们玩′状元筹',这是苏州那边流行的游戏,我记得是六个骰子,都中四点,才叫状元红’,极为不易得。可是小二你一抛,就抛出来了。本来你爹就要放弃科试这条路了,可是因为你抛出了这个状元红',你爹决定再试一试,这才有了后来的金榜题名和宦海沉浮。”

姚家众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一时间都有些听得迷住了。晏宜心中亦是一阵唏嘘。

虽然从小到大成绩都还不错,但晏宜并不是一个优绩主义者,而且很讨厌唯成绩论。放在现代,如果有人过了几十年还在回忆自己的高考成绩,她一定会觉得这个人混得太失败了。

但放在明代的社会背景下,她又觉得一切似乎不是不能理解。科举制这个寿命极其漫长,对华夏大地影响极为深远的选官制度,虽然始于隋唐,兴于两宋,但却在明代真正登峰造极。明代大多数进士出身的官员家境都非常普通:苏显之年幼时因为交不起束格,站在学堂窗外听课;他的同年状元杨濂读书之余还要亲自耕种;他的恩师孟荣中举之前在老家吴县开私塾教学生……反而是前任首辅贺箴的儿子、一代才子贺仪,中了状元之后差点被言官弹劾的奏折给埋了。应该说,明代是一个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已经化为乌有,隋唐的关陇贵族坟前草也都两丈高了,甚至两宋喜欢标榜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明代也基本不存在。大明的皇帝不需要和任何人分享这个天下,但他又慷慨地从他的私库中取出一袋黄金,摆在天下人面前,告诉他们-研读四书五经吧!投身科场吧!只要你们会读书,就能够得到我施舍的金银、地位和微薄的权力。而一旦你们得罪了我,这一切就都会被收口.……老太太望着堂屋屋脊雕梁画柱的横木,幽幽地叹了口气:“你爹从垂髫童子开始苦读,到了将近三十岁终于考中进士,后来又侥幸被先帝拔擢入阁,本以为我们姚家就此兴旺发达了,难道就只是昙花一现?”“娘!“姚二老爷被这番话说得无地自容,如果不是场上还有这么多晚辈在,几乎就要跪在老太太跟前了。

姚启元则抿着嘴,没有说话。

姚妙仪和姚韶仪两个孙女儿一左一右地挽着老太太的手,也是眼泪涟涟。唯有晏宜不为所动。

兴许是做多了文字审查的工作,晏宜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很少接收对方的情绪,更多的喜欢分析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说一-姚老太太声泪俱下、唱作俱佳地说这番话,不外乎是为了让这一大家子同床异梦的人能够摒弃前嫌,一同振兴姚家的家业。

可惜晏宜并不看好这么做的效果。摒弃前嫌,无非是让吃亏的人别计较从前吃的亏并接着吃亏,可哪有那么多爱吃亏的人呢?“亏”又不是什么山珍海味。

果不其然,姚大太太笑吟吟地走过来,提高声音跟着两个姑娘一起宽慰老太太:“过年过节的,老祖宗怎么说这样丧气的话?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