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番外(六)
秋末冬初,京城的清晨总弥漫着薄薄的雾气,像轻纱似的,若有似无地笼在半空。
窗外的老树枝桠上,几只麻雀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地闹个不停。徐闻铮从书卷中抬起头,恰好望见窗外这一幕。他忽然起了几分闲心,索性放下书,静静地瞧着那几只麻雀,在光秃的枝头上跳跃吵闹。
“侯爷,宫里来了消息,说南方赈灾结束,灾民已全部安置妥当,沈大人不日回京。”
亲卫站在一侧,见徐闻铮一直望着雀儿,便不做打扰,禀报完后准备默默退出书房。
徐闻铮忽地开口,“那位夫人还在圣经寺?”亲卫赶紧回禀,“是,不过曲小姐今日下山,正在城外施粥,眼下京城人人称赞,说她是菩萨心肠。”
“哦?”
徐闻铮这才转过头来,平淡的语调里透出一丝兴味。“说曲小姐在寺庙中为灾民祈福一月有余,眼下又亲自去了城郊,给难民施粥送粮。”
亲卫顿了顿,又说道,“对了,这次赈灾的款项里,京中贵女们也凑了一份心意,如今城里有人猜测,是曲小姐组织筹集的。”徐闻铮闻言,唇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几日前,他在清枝常翻看的医书里,见过那份捐款的细目,白纸黑字上,可没有这位曲小姐的大名。
寺庙祈福月余?
徐闻铮不用细想也明白,她们不过是借机拖延,不敢回京面对官司罢了。眼下京城太平,并非灾荒之年,南边的水患也已初步平息,灾民俱得到安置,何须当街施粥?
不过是做做样子,替自己搏个美名。
徐闻铮暗忖,既然她这般苦心经营声名,他不介意再添一把柴,将这“善名"之火,烧得更旺些。
沈昱回京复命的这日,曲菱薇也悄悄回到了城中。她一路行来,只觉莫名,京中百姓见了她,都格外热络殷勤。方才入城,沿途竟有不少人对着她笑脸相迎,甚至低声赞许,令她受宠若惊之余又隐隐不安。
她遣了贴身丫鬟去街巷间仔细打听,才知除了她们此前放出的“为灾民祈福”,“京郊施”这类消息之外,近日城中竞还流传起一桩美谈。如今人人都说,此次贵女为南方水患筹款捐资,是由她曲菱薇一手主持,而她本人更是捐得最多,最慷慨的一个。
坊间将她捧得如天女临凡,神佛转世一般,赞誉不绝。曲菱薇心下窃喜,想这天上掉下来的好名声,岂有不受之理?横竖赈灾已毕,款项早已拨付,谁还会去核对当日捐资的细目。那些真正出过钱,出过力的闺秀们,即便知情,为了不落个“争名夺利”的话柄,也绝不会出面澄清。
如今她正需要这样的声望来铺就太子妃之路,这白来的美名,来得正是时候。
只要早日拿到赐婚的旨意,母亲也能早日从圣经寺脱身。在那清苦之地硬捱了一个多月,她们早就熬不住了。她想不明白,堂堂侯府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奴婢,这般和曲府过不去,竞特意派人到圣经寺山下日夜守着。
就算母亲当年做事是狠绝了些,可那都是多少年前的旧账了,怎么就偏揪着不放?
偏偏她母亲最看重的就是颜面和名声。
虽说母亲平日里惯会明面一套,背后一套,府中下人从不敢在外多嘴半句。但如今对上的是侯府,母亲心里终究发虚,她再精明,也不过是个深宅里斗惯了的妇人,手腕心计皆困于后宅的方寸之间。可侯府显然不打算按后宅的规矩来。
他们一步不让,执意要将这事捅到明面上,这是铁了心不肯善了。沈昱回京后,风尘未洗便径直入宫面圣。慧帝听闻赈灾诸事顺利,龙心大悦,对他大加赞赏,又赐下不少珍宝。
沈昱却躬身行礼,正色道,“陛下,此次赈灾非臣一人之力,沿途官员尽心,百姓协力,皆有功之。”
慧帝颔首笑道,“该赏!你且拟个名录上来,朕自当按功行赏,绝不吝啬。”
沈昱谢了恩,略一沉吟,又说道,“陛下,臣以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群人亦当予以旌表。”
“哦?”
慧帝见他特意提及,知其必有深意。
“此次赈灾,京中诸多官家小姐亦献物捐资,出了一份心力,臣以为其心可嘉,其行可勉。”
慧帝闻言,朗声笑叹,“难得!难得!朕必当重赏!“他原以为深闺女儿的眼界皆困于宅院,却不料竟也有这般明事理,知疾苦的。他见沈昱虽强撑着精神,依旧一脸倦色,便不再多留,让他回家休养几日。三日后,徐闻铮被慧帝急召入宫。
皇帝指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语气颇有些无奈,“瞧瞧,这些都是催立太子妃的折子。”
徐闻铮抬眼扫过那摞奏本,只问道,“可有推选之人?”“清一色举荐曲菱薇。“慧帝说着,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又说道,“对了,朕还听闻如今她在京中声望极高,都说这次南方水患,她可是出力不少。”徐闻铮闻言,眉梢微动,不置可否。
慧帝命内侍摆好棋盘,示意徐闻铮坐下对弈,徐闻铮执起一枚黑子,从容落下。
“此次京城诸多官家小姐也为赈灾出了力,朕正思量着该如何赏赐才好。慧帝沉吟片刻,落下一枚白子,“爱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