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清枝> 番外(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番外(六)(2 / 2)

可有良策?”徐闻铮目光仍凝在棋局上,语气平稳,“若赏金银,未免落于俗套,而女子又无加官进爵之例。其余赏赐似乎也不合时宜,更无先例可循。”慧帝微微颔首,这正是他踌躇不决,特意召徐闻铮前来商议的缘由。许久后,徐闻铮缓缓说道,“依臣之见,不如按出力捐资的名录,为每位小姐府上赐一道御笔亲题的红绸,以彰其善。”语毕,徐闻铮又落下一子。

慧帝略一思索,也觉得这法子既全了各家闺秀的体面,又彰显了皇恩浩荡,确实巧妙,当即叹了句,“甚好!”

他立刻召来刘公公,命其备好红绸和笔墨。刘公公领命匆匆而去,慧帝便与徐闻铮继续对弈。不多时,刘公公已将诸事安排妥当。慧帝走到御案前,提笔蘸墨,手腕却悬在半空。

“联……似乎并无此次捐资赈灾的详细名录。”只见徐闻铮不慌不忙地,从袖中取出一卷纸笺,双手呈上,“臣恰有一份。”

慧帝先是一怔,随即失笑,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爱卿怎会连这个都备着?”

徐闻铮唇角微扬,语气温和却理所当然,“我家夫人,亦在名录之中,臣本就有意来寻陛下讨个赏。”

慧帝接过名录粗略一扫,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这上头为何没有曲菱薇的名字?”

徐闻铮也适时露出些许惊讶,目光落在那份名录上,语气斟酌了片刻,才缓缓说道,“或许是……遗漏了?”

慧帝却未再多言,他提笔便欲往红绸上落墨,忽又抬眼问道,“你家夫人可曾提过,此次捐资之事,是由哪家姑娘牵的头?”徐闻铮神色闲适,仿佛随口一提般,“我家夫人偶然提过一句,似是林相家的嫡女,林照月。”

慧帝眉头微蹙,沉吟片刻,终未再言语,只垂首专注于笔下。徐闻铮立在案侧,从容地为慧帝研墨,快结束时,他缓声开口,“陛下,此次颁赐红绸,仪仗随行前往更显隆重,沿途百姓皆能观礼,如此,方显天家恩典之荣光。”

慧帝闻言,便对侍立一旁的刘公公吩咐道,“按徐侯的意思去安排。”徐闻铮又含笑说了一句,“我家夫人说,上次带回去的糕点不错。”慧帝笔下未停,却忍不住笑斥道,“朕知道了,你整日我家夫人,我家夫人地念,朕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

他想起上回徐闻铮入宫议事,瞧见他桌上摆的御膳房新制的糕点,竟二话不说,掏出帕子全包走了,面不改色地说要带回去给他家夫人尝尝。慧帝又吩咐刘公公,“赶紧唤御厨再给徐侯现做一份带走!”他又想起另一件旧事,当初自己还曾有意将林相家的嫡女林照月指婚给徐闻铮,谁知这人去韶州接了个人回来,转头便来求自己赐婚。他原以为徐闻铮这般冷情寡性之人,此生难动凡心,却不料竞心有所属。不过这样也好,他总算少了一桩心事,待徐闻铮日后有了子嗣,徐家香火有继,自己九泉之下,也算对徐家的祖辈有交代。慧帝刚搁下笔,墨迹还未干透,便催着刘公公率一队仪仗,浩浩荡荡地往各府邸去了。

京城百姓闻风而动,纷纷簇拥着仪仗队,挨家挨户地瞧热闹。一时间,街巷间人头攒动,欢声不绝。

那些接到御赐红绸的官员府上,个个脸上光彩照人,笑得比过年还喜庆,忙不迭地命人将红绸高悬于府门最显眼处。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围观的百姓也纷纷上前道贺。府中长辈心中畅快,这可是圣上亲笔题字的殊荣,索性吩咐下人散发喜糖,同沾皇恩。

曲府门外早已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个个伸长了脖子,就等着沾一沾御赐的喜气,分些喜糖喜钱。

可众人左等右等,直到仪仗队绕完全城,浩浩荡荡回宫复命,也没见曲家大门前有任何动静。

“这是咋回事?"有人忍不住嘀咕起来,“难不成把曲家给漏了?”旁边立刻有人接话,“怎么可能!曲大人可是堂堂太傅!再说了,这些日子,满京城谁不知道曲家小姐筹款捐资,积德行善之事?皇上还能一点风声都没听着?″

众人纷纷点头,再望向那紧闭的曲府大门时,眼神里便多了几分揣测和古怪。

一位妇人压低声音道,“今早曲小姐来我铺子里买胭脂,我夸她人美心善,自己捐钱不说,还劝别人捐,她可是笑着应下的呀!”人群窃窃私语了一阵,终究没等来半点动静,不知是谁先叹了一句,“散了吧,都散了吧。”

众人这才悻悻散去,只留曲府朱门紧闭,在一片渐散的议论声中显得格外冷清。

徐闻铮陪慧帝下完棋,慧帝原本想留他一同用膳,却被他干脆利落地回绝了,“臣要回府陪夫人……”

慧帝还未听完,直接摆摆手,连半点挽留的意思都没有,赶紧让他走了。徐闻铮刚出宫门,亲卫便急步迎上前来,压低声音禀报,“侯爷,不好了!有位姓沈的旧识来寻夫人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