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馅料,又要避免太满溢出,最后将封口处稍微抹平,一个个茄盒慢慢被做好。灶膛内的火正盛,林小棠开始调制茄盒的面糊。蒸馒头正好还剩下最后半碗黑麦面,林小棠将它们稀释搅拌成糊浆,挑起一筷看了看,滴落的薄糊可以黏连成线,这就刚刚好!比赛过半,选手的蒸笼一个个被打开,前前后后的热气连成了一片,操场上的温度感觉更高了。
隔壁老刘头的馒头只拿到了7.6分,出锅时林小棠只看了一眼,和预想的一样,因为玉米面的比例偏高,他的馒头大多开裂了。林小棠的蒸笼揭开时,杨部长带着裁判组几人纷纷驻足。此时评委组们已经走过了全场,看过了所有选手的馒头,结果当然不尽如人意,大多数选手的馒头要么发青,要么塌陷,要么裂开。目前看下来,最好的是西部军区的周大勇,他的馒头外形上是最漂亮的,所以得到了8.2的最高分。
不过他的馒头还是有点缺陷,黑麦面明显放多了,显得黑黟黟的,越咀嚼到最后会有些微的粘牙。
上了气的蒸笼更沉了,林小棠真是费了好大的力气,这才终于揭开笼盖。不料评委们一愣,齐齐上前一步,只见蒸笼里的馒头个个挺立饱满,金棕透亮的光泽让人眼前一亮。
“我的老天爷!这怎么可能?"隔壁的老刘头不经意的一瞥,忍不住惊呼,“她是怎么做到的?”
炊烟袅袅中,此前毫不起眼的林小棠,瞬间成了全场焦点。“不错不错。”
评委组中,杨部长应该是最淡定得,他双目含笑的看向林小棠,“这比例,看来小林同志这杂粮馒头掌握得很好嘛!”评委们围拢过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掰开馒头,热气裹着粮食特有的甜香扑面而来,里面的气孔均匀细密。
“小同志有这手艺,实属难得!”
这面发的好不好,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评委们对视一眼,微微点头。接下来,几位评委按照流程依次品尝了馒头,有评委疑惑,“高粱面的涩味呢?″
“评委老师,我感觉高粱面有些哈喇味,"林小棠甜甜地笑了笑,伸出两只手比划了一下,“就只放了这么点,玉米面的清甜刚好可以中和它。”“我倒是吃出了明显的玉米味,不过怎么没有尝到玉米的颗粒?”“这是因为我用开水烫面了,降低了玉米面的粗糙口感……怪不得她是第一个引火点灶的,那时候众人还以为她是要用温水和面。小姑娘不急不慢地回答更是让评委们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在他们看来这馒头是今天的全场最佳,当之无愧的黑马。
“馒头色泽透亮饱满,口感柔韧蓬松,造型完美,风味独特。"评委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评委组组长征求了众评委的意见,高声宣布,“林小棠,面点制作综合评分9.6分,暂列第一!”
如愿拿到了第一轮的最高分,林小棠擦了擦额上的汗,心里甜滋滋,转身时却瞥见场边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原来严队长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来了,此时正高兴得林小棠忍不住扬起大大的笑脸。
比赛还在继续,不过第一轮评分出来,林小棠意外的名列前茅,周围的选手瞧她的眼神不禁多了几分探究,少了几分轻视。不过,虽然林小棠在面点制作上拿了高分,可是她的进度显然已经落后其他选手许多。
如果不能按时完成比赛,那高分也只是暂时的。林小棠当然知道时间不多了,不过她好像胸有成竹,一点也不着急,按部就班的引火。
早就准备好的肥肉丁,欢天喜地地跳进大铁锅,不一会儿就在热锅里跳起舞来,「烫烫烫!」
不过很快又美滋滋地在油花里打滚,「哇!我们变身了,金灿灿,香喷喷」
不仅是油汪汪的油渣看得人眼馋,诱人的香气渐渐飘出,那香气格外的霸道。
灶膛里只留一根柴火,林小棠将油渣捞出,锅里的猪油开始了它真正的使命,煎茄盒。
塞满内馅的茄子在调制好得面糊里翻个身,遇上猪油立马变得喷香金黄。林小棠一心多用,不仅在煎茄盒的空隙利落地将黄瓜切成了薄片,就连焯过水的豆角也被切成了均匀的小段,最后,还顺手调了个酱汁。林小棠和茄子配合的非常默契,所有的茄盒都被煎得两面金黄,煎好的茄盒被整齐的码在筐里,那香味惹得旁边的瘦高个频频张望。最后三十分钟倒计时响起,林小棠将灶膛内塞满柴火。「该我们啦!该我们啦!」豆角们急不可耐的蹦挞着,排着队跳进锅里利油渣撞个满怀。
林小棠快速翻炒,还不忘念叨几句,“油渣大哥,你可要好好照顾豆角小弟呀!”
有人罩的豆角,在热锅里欢快扭动着翠绿的身子,渐渐染上了油亮的光泽。红萝卜水分充足,林小棠熟练得下刀,“噔噔蹬”,没两下萝卜就被切成了细丝。
凉拌菜最能看出一名炊事员的基本功,不仅有刀工,还有对调味料的把控。「我、我们做什么呀?」黄瓜难得的脸皮薄,在边上怯生生的问。“你们最轻松啦!"林小棠拍了拍黄瓜脑袋,甜甜一笑,“待会儿切片煮汤,清清淡淡的就好。”
切好的萝卜丝红白辉映,这水萝卜本身就脆甜爽口,所以不需要单独下盐去杀水,就要吃它这口新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