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祭奠(2 / 3)

声。

太后坐在陛阶上首,扶着额头平稳气息。

流钥跪在一旁,满头大汗,半句宽慰的话也说不出口。良久,太后抬起头,目光幽幽地看向重叠殿宇外的远山皇陵。“先帝重病时,若非本宫主持大局,怎得如今朝廷安稳。”“现在,竞也成了前朝异心者与郑氏博弈的棋子了。”先帝在时,她是国母,可分半副皇权。

现在,她与北苑那些风烛残年的老太妃,又有什么区别。“娘娘……现在,该找个机会与太尉大人见一面才是。”流钥说完后,立刻低下头。

现在众臣的眼睛都盯着此事,若再郑太尉此时出入宫禁,还不知要传出什么污蔑长信宫的话。

忧虑之余,太后忽而开口:“椒房殿近日可有什么动静?”流钥摇摇头:“听闻陛下恼了皇后,不似从前那样如胶似漆了。”秋阳西斜,日光透过窗格照进椒房殿,正洒在红木案上。锦盒内,一颗硕大圆润的珍珠折照光芒,七彩耀目。

郑明珠拿起这颗珍珠,迎日光看了许久。

在乌孙流浪的那两年,与母亲颠沛流离,珍珠上有几道细小的划痕,后经修补,已不甚明显。

只有在烈阳下,才依稀可见得几分。

良久,她扯起珍珠两端缀饰的银链,绕过发髻戴在颈上。忍了这么多年,哪里还差这一回。

她唤来思绣等几人,平静地吩咐道:“三日后是本宫的生辰,生辰宴便设在琉璃阁。大魏与乌孙休战不久,不该铺张,所以一切从简。”思绣越听眉头越紧,最后忍不住开口问:“娘娘要设生辰宴?”因一些过去的旧事,且这生辰与郑二姑娘赶在同日,郑明珠对生辰一向闭口不提。

“嗯。”

“去筹备吧。”

郑家出了大事,朝臣的眼睛都盯着长信宫。太尉就算有心进宫与太后相见,商议此事的对策,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皇后的生辰宴,邀郑氏族亲入宫,大抵没人敢置喙。在郑家腹背受敌时,她恰到好处地办这个生辰宴,自有人会懂她的良苦用心。

经此一事,她获得太尉信任,日后便可逐步取代长信宫。第三日,傍晚。

琉璃阁内灯火通明。

生辰宴本是仓促决定,加之椒房殿有令一切从简。所以宴上并未大张旗鼓,也没有遍邀朝臣命妇来庆贺。

“可去请了太后来?”

郑明珠早早等在后殿,询问道。

“长信宫早知此事,方才也已命人去请了。”云湄答过后,便听外殿传来脚步声。

一个小黄门进来回禀道:“娘娘,两位小郑大人候在外求见。”郑伯文在宫里当值,自然来得早些。这郑翰……心思活络,也是看出长信宫再没什么气候,才上赶着过来。

“且命他们二人入席,今日只当家宴,不必拘谨。”“是。”

两刻钟后,郑太尉依时来到琉璃阁外。前来引路的宫人面容熟悉,他定睛打量片刻,才认出是皇后身边的宫人思绣。“大人,皇后娘娘有请。”

将人带到琉璃阁后殿,思绣便候在门口。

郑太尉阔步入内,瞧见郑明珠坐于上首,正要行礼,便被制止住。“一家人何必多礼。”

“父亲,坐吧。“郑明珠深深看了郑太尉一眼,随即向殿外吩咐,“上茶。”“多谢娘娘。”

郑太尉面色不佳,神态疲惫。大抵为着这几日朝堂上的流言蜚语而烦恼。沉默良久后,他意识到什么,接着道:

“娘娘今日诞辰,为父已命人将贺礼送去椒房殿。望娘娘福慧两全,千秋万岁。”

郑明珠垂下眼帘,掩住目光中的锋芒,道:“现下我郑氏被异党攻歼,本宫这生辰宴自然无足轻重。其中的用意,父亲应该明白。”“本宫已遣人去请姑母来,该如何应对此次的风波,还需我们一家人再议。”

这番话严谨而识大体,处处为郑家考虑,已全然不似从前那个郑明珠了。郑太尉闻言,不禁露出欣慰之色:

“娘娘用心良苦,是郑氏之幸。”

“父亲不知,那李夫人实在可恶,兀自服毒将此事嫁祸于姑母。”“为平息风波,姑母日后只能身居内宫。”“但我郑氏,也并非全无办法。就算姑母不能与父亲常联络,还有本宫在。”

郑明珠言辞恳切,话罢她打量着太尉的神色,见其面色如常才放下心来。“为避风头,只能如此。”

郑太尉点点头。

“既然朝中的人道我郑氏不仁,必不能中了这些人的全套。”“李夫人的丧事,便由本宫亲自操办,以堵住众人悠悠之口。”“……父亲以为如何?”

纵横朝廷多年,近两年郑氏却屡次在风口浪尖里。郑太尉心中憋闷,无可奈何。

“这些,都是你姑母的意思?”

“为郑氏考虑,姑母自然会答允。姑母年岁大了,身子骨也不似从前康健,趁着这个机会好生休养,不失为一件好事。”郑明珠话音方落,便听殿门“砰”一声自外而开。“本宫怎么不知,自己身子不适?”

一道沧桑沉厉的女声响彻内殿。太后随之迈步进殿,除却略显苍白的面色外,整个人气势不减。

见状,郑明珠立时起身,请太后上座。

“姑母,您来的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