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凤三年四月廿七,泾州官员心急如焚地差人快马加鞭,将一份紧急奏报送往长安。
这份奏报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长安城的宁静。
奏报中详细描述了当地发生的一件奇事:
两名年仅四岁的小儿,竟然是连体异心!这一罕见的现象引起了官员们的高度重视,按照地方遇罕见事需上报的规矩,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将此事呈报给朝廷。
当奏报辗转到达李治手中时,他刚刚处理完赈灾的文书,正准备稍作休息。
然而,当他看到“连体小儿”这几个字时,手中的笔突然停了下来。
他凝视着这几个字,心中涌起一股怜悯之情。
“这两孩子也是遭罪啊,才四岁就跟别人不一样。”
李治感慨地对身边的郝处俊说道。郝处俊连忙点头,表示赞同;“让泾州那边多照看着这两个孩子,如果他们家里贫穷,就从官府拨些粮食和钱财过去,千万别让他们受委屈。”他的语气充满了关切和同情。
“臣这就拟旨,还会让泾州定期把孩子的情况报上来,好让圣人放心。”说完,他便迅速拟好了旨意。
与此同时,泾州来的差人正在长安焦急地等待着朝廷的回话。
当他听到朝廷的旨意时,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零,连忙跪地谢恩:
“多谢圣人体恤,小的回去就跟大人说,一定把孩子照看好。”
当天,他便快马加鞭地赶回泾州。
泾州的官员们得知他的到来,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第二天一大早就派人前往孩子的家中送去了大量的物资。
不仅如此,他们还特意与孩子家的邻居们打招呼,拜托他们平日里多多关照这个家庭。
这边的事情刚刚安排妥当,时间便悄然来到了五月初。天气愈发炎热起来,李治不禁想起了九成宫的凉爽宜人。往年的夏天,他常常会前往九成宫避暑,那里不仅气候宜人,还能让他正常地处理政务。于是,他决定在这几天内动身前往九成宫。
在出发之前,李治特意召见了留守长安的官员们,并对他们再三叮嘱:
“朕前往九成宫期间,长安的诸多事务就仰仗诸位爱卿多加费心了。尤其是赈灾和更改年号这两件大事,切不可掉以轻心。关于年号的问题,之前拟定的‘通乾’,这几日大臣们提出了不少意见,认为‘通乾’有‘通竭’之意,实在是不吉利。如今旱灾尚未得到缓解,边疆地区也不甚太平,若继续使用这个年号,恐怕会让百姓们心生恐慌。经过深思熟虑,朕认为还是将年号改回‘凤仪’更为妥当。毕竟,‘凤仪’这个旧年号大家都比较熟悉,不会引起过多的争议,也能够安定民心。你们先将朕的意思透露给百官知晓,待朕抵达九成宫后,再正式下达旨意。”
“微臣等谨遵圣旨,必定会将此事处理得妥妥当当。”
数日后,李治率领着随行的侍从们,踏上了前往九成宫的路途。
马车沿着宽阔的官道徐徐前行,车轮滚滚,发出清脆的声响。
车内,李治正闭目养神,突然,车帘被轻轻掀起,内侍躬身禀报:
“圣人,前方不远处便是九成宫的地界了,当地的官员们早已在城外恭候圣驾。”
李治微微颔首,表示知晓,然后吩咐:
“待抵达之后,先安排众人歇息,午后再拟好将年号改回‘凤仪’的旨意,发回长安。”
不多时,车队抵达九成宫。
当地的官员们赶忙迎上前去,跪地行礼。
“诸位爱卿快快请起,不必如此多礼。先安排人将住处收拾妥当,至于年号的旨意,务必于下午拟好,切不可延误。”
五月初九这一天,宫廷之中除了下达将年号改回“凤仪”的旨意之外,还多出了一道任命。李治决定任命相王李轮为洛州牧。
洛州乃是重要之地,需要一个可靠之人来管理。李轮身为皇子,平素行事稳重,李治认为他有能力挑起这副重担。
旨意拟好后,李治让人把李轮叫到九成宫。,李治笑着说:
“洛州牧的位置空了些日子,朕想着让你去。你年纪虽小,但做事仔细,去了之后多听当地老臣的建议,要是有不懂的,就写信问朕。对了,之前改‘通乾’年号的事你也知道,之所以改回‘凤仪’,就是怕不吉利的说法乱了人心,眼下安稳最要紧,你去了洛州,也跟当地官员提提,让大家别纠结年号,专心把事做好。”
李轮敛衽躬身,姿态恭谨,声音带着少年人初承重任的郑重与些许激动:
“儿臣谢阿耶信任!此去洛州,定将阿耶的教诲铭之肺腑,殚精竭虑,好生治理,绝不敢有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