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四月,本应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但河南、河北两地却接连传来令人忧心的消息;
旱灾!这场突如其来的旱灾让地里的麦子大多枯黄,原本郁郁葱葱的田野变得一片萧瑟,百姓们眼看着即将到手的收成就要化为泡影,心中焦急万分,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团团转。
消息迅速传到了长安,李治得知后心急如焚,他当机立断,立即召集户部官员前来商议对策。
在朝堂之上,李治面色凝重:
“两地旱灾情况紧急,不能再拖延了,必须尽快派人前往赈济,绝不能让百姓们挨饿受冻。”
户部尚书闻听此言,赶忙回应:
“圣人圣明,臣立刻安排人手准备粮草和布匹等物资。不过,此次选派的使者至关重要,不仅要确保将物资安全送达,还需能深入了解当地灾情,以便采取有效的赈济措施。”
李治揉揉自己的下颌,略作思考,点头表示赞同:
“嗯,卿家说得有道理。那就选派崔谧去吧,他经验丰富,懂得如何与百姓沟通交流,定能不辱使命。”
没过两天,一切准备就绪,便率领着赈灾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临行前,李治特意召见了崔谧,对他面授机宜:
“到了地方后,首先要将粮草按照户数公平地分配给百姓,若有特别困难的家庭,要给予额外的补助。此外,还要督促当地官员组织百姓们挖掘水井,引水灌溉农田,能救活一亩庄稼便是一亩。”
崔谧深深地弯下腰,毕恭毕敬:
“微臣定当铭记陛下的嘱托,全力以赴,将赈灾之事处理得妥妥当当,绝无半点差池。”
没过多久,河南和河北两地的百姓们惊喜地发现,朝廷的赈灾粮草如及时雨般降临。
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农,手捧着分到的粮食,眼中满是感激之情,他激动地说:
“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啊!有了这些粮食,咱们就能够熬过这段艰难的日子,一直撑到下一季的收成啦!”
与此同时,当地的官员们也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们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挖井、修水渠,想尽办法缓解旱灾带来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旱灾的危害逐渐减小,百姓们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正常。
时转眼之间便到了八月。
就在这个时候,宫里突然传来一道圣旨,内容是改封周王李显为英王,并让他将名字改为“哲”。
这一举动完全是按照宗室封王的规矩来进行的,更换王爵不仅能彰显其尊贵地位,改名更是为了让他的名号更加庄重肃穆。李显接到旨意后,不敢有丝毫耽搁,当天便赶忙进宫谢恩。
李治面带微笑地凝视着他,语重心长:
“现今朕册封你为英王,并赐予你一个新的名字,哲。
从今往后,你需要更加明事理,多向太傅请教治国理政的方法和技巧,切不可再像往昔那般贪图玩乐。”
李哲闻听此言,赶忙躬身施礼,恭敬地回应:
“儿臣谨遵圣谕,定然会铭记在心,勤奋学习,决不会给阿耶您丢脸。”
李治捏了捏儿子李哲那张稚气未脱的脸颊:
“嗯,你要学习你那已经薨世的弘哥哥一般好好学习,你明白吗?”
李哲点点头:“是,儿臣会想哥哥那样认真学习的。”
站在一旁的张瑜见状,迅速将崭新的王印呈上。
李显双手接过王印,再次向李治谢恩后,方才缓缓退下。
转眼便到了八月初十这一天。
清晨时分,钦天监的官员们神色慌张地匆匆忙忙入宫觐见。他们面色凝重,脚步匆忙,似乎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要禀报。
“圣人,昨夜微臣等观测星象时,偶然惊觉太白星竟然侵犯了轩辕星!这可是异常星象,实属罕见,还望圣人要多加留意啊!”
钦天监的官员们语气急切地向李治禀报着。
李治闻言,眉头微微一皱,面露忧色:
“那,这异常的星象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会不会对百姓或朝廷造成不利影响?”
钦天监官员一脸凝重:
“圣人,据微臣观测,太白星侵犯轩辕星,此星象多与后宫之事或礼制相关。然而,陛下无需过度担忧,只要您持续体恤百姓、勤勉治理政务,自然能够化解这一异常星象所带来的影响。”
李治听后,微微颔首,表示明白,然后吩咐:
“朕知晓了,你回宫后继续密切观测天象,若有任何新的情况,务必及时禀报于朕。”
钦天监官员领命而去后,李治随即传唤郝处俊觐见。
待郝处俊到来,李治便将适才与钦天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