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到了七年后的正月初一,按照以往的惯例已经是到了皇帝自己亲自耕耘籍田的日子,李治去到东郊动手耕耘。
其实这籍田之礼最主要是为了劝告农民,告诉天下百姓要重视农耕,朝廷也会表率。
出发前,负责礼仪的王及善跟李治说:
“圣人在耕种的时候,按祖宗的规矩是要推三下犁,剩下的就让农民继续种就是了,如此即显仪式感,又不耽误农耕”
李治揉揉自己的太阳穴,满意地点头;“王卿家,做得好,就应该这样子,不要搞那些假把式,朕主要是想让百姓们清楚明白朝廷是真的惦记着庄稼收成”
李治走出宫殿前,特意让张瑜拿过来自己平时常穿的那件素色短打布袍,张瑜有些疑惑:
“大家,您如此是何意呢?”
李治却微微一笑:
“这耕耘籍田主打的就是一个接地气,如果朕穿得十分气派庄重,反倒是显得朕有些格格不入”
张瑜边帮李治整理有些皱褶的衣摆,边笑着回应:
“大家,英明。”
过了一会儿,李治走上马车,进入轿内坐稳,马夫轻轻挥动手里的马鞭,车轮撵过宫门前的石板路,稳稳的朝着东郊的方向而去。
没走多久,马车就在离籍田不远的地方停下,李治掀开马车的门帘,他刚走下马车。
守在田边的礼部官员和当地农民齐刷刷朝着李治行插手礼:“臣等/草民等拜见圣人。”
李治抬手让众人免礼:“都起来吧。”
众人齐刷刷的起身:“谢圣人。”
李治扫视着周遭的田垄,他发现地里的土已经被人提前翻理好,几具犁耙被拜得整整齐齐,几个农民正牵着黄牛,等待仪式开始。
王及善上前一步,低声再次提醒:“圣人按照规矩…”
李治会意,接过农民递过来的犁柄,双手握紧,跟着牛的步伐慢慢的往前挪动。
第一下犁入土时,周遭寂静无声,只有牛蹄踩在泥土里发出的哒哒声。
推到第三下时,王及善轻声提醒李治:“圣人,可以了。”
李治才松开手,把犁还给农民。
仪式一结束,农民们立刻围上来,牵牛,抗犁,一下子就把籍田分成忙活着。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犁着地跟身边的小年轻念叨:
“老朽刚刚观察圣人推犁时,那力道非常稳,这是真把我们种地的事情放心上啦,有了圣人的带头,今年呀,指定个好年景呀!”
李治站在一旁搭建的凉棚处,注视着田里的农民干得热火朝天,他回头跟郝处俊讲:
“这样才对,能让百姓们心里踏实,比虚张声势强。”
正月十九,阳光明媚,李治觉得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候。
他突然想起司竹园,那里的竹子一定长得郁郁葱葱,于是决定去看看。
李治随即召集了几个与他关系亲密的大臣,一同前往司竹园。
一路上,他们谈笑风生,好不惬意。
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司竹园。
一进园子,李治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只见那竹子翠绿欲滴,高耸入云,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
李治漫步在竹林间,心情格外舒畅。
他仔细观察着竹子的生长情况,不时地与身边的大臣们交流着。
当他走到一片竹林前时,停下脚步,对身旁的郝处俊说:
“这竹子长得可真好啊!以后宫里用竹器,就可以直接从这里取材了,也省得再从外面采买了。”
郝处俊连连点头,笑着回:
“是啊,圣人,这司竹园打理得如此之好,不仅能满足宫里的需求,还能成为一道美丽的景致,真是一举两得啊!”
李治听了,心中十分满意。
他在园子里逛了一会儿,欣赏了各种竹子的姿态和风景,然后带着大臣们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司竹园,返回皇宫。这一天的出行虽然短暂,但却让李治感到轻松愉快。
时光荏苒,眨眼间便到了二月十四这一天,宫中接连颁布了两道至关重要的旨意。
其一,任命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都督,并赐予他朝鲜郡王的封号,派遣他返回安东府,去安抚那些尚未归附的高丽部众;
其二,任命司农卿扶余隆为熊津州都督,同时封他为带方郡王,责令他前往熊津州,去安抚那里的百济余部。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安排,是因为高藏乃是高丽王族的后裔,而扶余隆则是百济王族的后人。
由他们回去安抚各自的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