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六,阳光明媚,李治端坐在朝堂之上,面容庄重,他手持诏书,郑重地宣读着对北周旧臣宇文孝伯的表彰。
“宇文孝伯,曾任周朝京兆尹、左右宫伯大将军等职,一生忠心耿耿,品性贞洁贤明,志向高远。”
李治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大臣们都静静地聆听着。
“当年朝政混乱、刑罚滥施之时,他敢于直言纳谏,坚守仁道,此等勇气和担当,实乃难能可贵。”
李治继续说道,对宇文孝伯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自身将遭迫害之际,他仍甘愿捐躯守节,其忠义之风虽历经多年,依旧令人敬仰。”
李治的话语充满了对宇文孝伯的钦佩之情。
最后,李治宣布:
“为表彰其功勋,激励后世之人,特加授其孙左威卫长史宇文思纯为朝散大夫。”
旨意下达后,吏部官员迅速行动起来,按照程序办理宇文思纯的任职手续。他们更新了官员品级名录,确保宇文思纯的新官职得到正式记录。
与此同时,吏部还派人将任命文书送往宇文思纯任职的左威卫,以确保他能及时知晓这一好消息。
宇文思纯接到旨意后,心情激动不已。他立刻整理衣冠,前往宫中谢恩。
李治在宫殿中召见了宇文思纯,微笑着对他说:
“你祖父当年忠义可嘉,今授你官职,既是表彰先祖,也是对你的一种期许。希望你能继承他的品行,在任上勤勉尽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宇文思纯跪地叩头,感激涕零地表示:
“圣人如此厚爱,微臣定当不负所望,竭尽全力,以报陛下隆恩。”
此后,宇文思纯在左威卫任职期间,一直都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律和责任心。
他的这种态度不仅让他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也赢得了同僚们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就在宇文思纯因工作表现出色而受到表彰之后,朝中的局势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原来,在此之前,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的权势日益增长感到不满,于是他私下召见了西台侍郎上官仪,与他商议应对之策。上官仪向李治建议:
“皇后专权,不如废掉她以安定朝政。”李治听后,一度表示赞同,并命令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
然而,这个消息很快就泄露了出去。
武媚娘得知后,立即向李治哭诉辩解。
李治本来就是个有一些些优柔寡断的人,看到武媚娘如此伤心,他顿时心生怜悯,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于是乎,他毫不犹豫地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了上官仪的身上,言之凿凿地宣称这一切都是上官仪教唆他这样做的。
武媚娘听闻此言,心中对上官仪的恨意如熊熊烈火般燃烧起来,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上官仪为此付出代价。
武媚娘开始暗中指使自己的心腹之人去搜集上官仪的“罪证”,这些亲信们四处打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经过一番漫长而艰难的调查,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些所谓的证据,这些证据似乎证明了上官仪与废太子李忠之间存在着勾结,两人企图图谋不轨。
有了这些所谓的证据,武媚娘如获至宝,她立刻以此为借口,将上官仪牵连入案,并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惩处。
十二月初五,朝廷正式下旨,判处西台侍郎上官仪死刑。
在此之前,大理寺和御史台已经按照“谋逆”的罪名完成了对上官仪的审理。
尽管上官仪在法庭上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护,他坚决地声称自己与废太子之间毫无瓜葛,并且强调废后的提议完全是陛下的旨意,然而,在武则天那强大的影响力和干预之下,这些辩解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如同螳臂当车一般。
最终,审理的结果并没有被推翻,上官仪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
旨意下达的那一天,上官仪被从阴暗潮湿的监狱中提出,他的身体被五花大绑着,仿佛失去了自由的鸟儿,只能任人摆布。他的步伐踉跄,脸上写满了绝望和不甘。
与上官仪一同被押往刑场的,还有他的儿子上官庭芝。
上官庭芝同样被绳索紧紧束缚着,他的眼中透露出对父亲的担忧和对命运的无奈。
父子二人就这样在众人的押送下,缓缓走向了那可怕的刑场。
而在上官仪的家中,一片混乱和哀伤。
他的家产被全部抄没,曾经的荣华富贵在瞬间化为乌有。
上官仪的家人哭声震天,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残酷现实。
然而,在这场悲剧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