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和面积,以及李津的签名和手印。
最后,审案官员拿出了一本厚厚的账本,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一笔记录问:
“这笔‘虢州刺史位,银五百两’,你作何解释?”李义府看着账本上自己的批注,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额头上也冒出了冷汗。
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李义府终于无法再抵赖,他缓缓地低下头,承认道:“是我一时糊涂,收了钱财,也没有管教好儿子。”
整个审理过程持续了整整六天,审案官员们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核实。
四月十三日,审案结果终于呈现在了李治的面前。
经过详细的审查和论证,李义府被指控的三项罪名全部属实。
根据《唐律》的规定,他应被除名并流放,而他的儿子李津也将被流放至振州,家人则被贬为庶民,家产全部充公。
李治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个请求,并下达圣旨命令李义府立刻启程前往巂州接受流放惩罚,同时派遣驿站的士兵负责押送。
当李义府得知这个判决时,他像失去了全身的力气一般,瘫软地坐在狱卒送来的草席上,嘴里喃喃自语:
“早知道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我当初又何必如此呢?”然而,再多的悔恨也无济于事,他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护送的人员不断催促李义府收拾行李,准备出发。
但他似乎已经心灰意冷,对一切都不再关心,只是随意地拿了几件破旧的衣服,便跟着押送队伍离开了监狱。
当天下午,李义府被押解出京城。
一路上,百姓们看到这个曾经权势滔天的右相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都不禁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看,那就是那个卖官鬻爵的右相李义府!”
“他可真是罪有应得啊,终于遭到报应了!”
这些声音传入李义府的耳中,如同一把把利剑,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内心。
李义府被流放之后,李治随即召集宰相们商议填补右相空缺的事宜。
他环视着在座的宰相们,缓缓说道:
“右相的职位不能长时间空缺,你们认为裴行俭和刘仁轨,谁更适合接任这个重要的职务呢?”
宰相们面面相觑,思考片刻后,其中一人回答道:
“裴行俭为人公正严谨,处理政务一丝不苟;
而刘仁轨则经验丰富,对朝廷事务了如指掌。此二人都有能力胜任右相之位,圣人不妨再观察一下他们近期在政务上的表现,然后再做定夺。”
李治听后,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嗯,言之有理。那就先让他们多参与一些中枢事务,看看谁更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