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21 章(2 / 6)

位大臣,如张九龄、李林甫等人,竞也跟着捻须微笑,神色间颇有些意味深长。

……我说错什么了?】萧青梧一脑袋问号,眼神里充满了迷茫,【他们底在笑什么?】

【据资料显示,仙人脔是用牛乳或羊乳炖煮的鸡块,并没有羊肉。您夸赞羊肉味道好,他们就知道了你根本没吃。)】宁王的笑声愈发畅快,回荡在殿中。

……无聊不无聊?!】萧青梧低头暗暗翻个白眼,【这么点小事都要来试一下我,也太闲了吧…,)

御座上的李隆基显然心情极佳,呵呵笑着打了圆场:“好了好了,萧娘子,给诸位爱卿换个茶吧,就用前几天新进的那个,大家都尝尝鲜。”萧青梧应声,转身走向殿侧一架紫檀木茶柜,取出珍贵的茶饼,然后跪坐于小巧的红泥火炉前,开始专注地炙烤茶饼,准备煎茶。她手上一边忙碌,耳朵却也没闲着。

殿内气氛融洽得不同寻常,君臣并未立刻进入议政环节,反而闲话起家常,聊着以往游历的见闻或是书中趣事。这大概是自她穿越以来,除了除夕夜之外,见到李隆基心情最好的一次了。

“臣前些日子翻阅古卷,倒是看到一桩趣闻。"张九龄抚着长须,面带笑意开口道,“说是在一个叫占城的地方,当地长官为政严苛,鱼肉乡里。百姓苦不堪言,终有一日合力搜集了数筐秽物,趁夜深人静时尽数倾倒在长官宅院之中…【占城,是占城稻那个占城吗?】萧青梧听到熟悉的词,立刻问道。【占城稻因原产于占城国而得名,但张九龄所述故事中的占城,不一定特指该国,古籍中地名重复者不在少数,还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张九龄语气微顿,似是整理思绪,继而又笑道:……谁知那长官踩了满脚污秽,不仅不怒,反而抚掌大笑,对闻讯赶来的百姓们宣称,此乃天降祥瑞,五谷丰登之兆!尔等且看,今岁我占城之稻,必能大丰!”故事讲完,张九龄自己先轻笑摇头,仿佛在感叹这故事的荒诞有趣,殿内众人也很给面子地发出了一阵轻松的笑声。【果然就是我知道的那个占城啊。】萧青梧说道,【不过这时候,占城就这个名字了吗?我怎么记得好像有个挺拗口的名字?】【该政权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中,曾使用过林邑、环王国等汉名,占城更多是来自闽粤沿海地区民间对其的惯称,并非某一时期的官方正式国号。张九雄口中的占城,很可能源于他所阅古籍的记载方式或口耳相传的俗名。】【哦,明白了,就是个民间叫法。】萧青梧将茶饼翻了个面,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期望,不由失望地叹了口气,【要是有人能去一趟就好了,把占城稻带回来,各地粮食产量肯定能得到很大提升。就算到时候交的税多了,但留下来的也更多了不是?】

【实际上,唐朝农业整体上没有宋朝那么大压力,江南地区在逐渐开发,耕地面积也在开拓,供需还算平衡,所以对占城稻的需求其实不是第一位的。】萧青梧皱眉思索:【那什么是第一位的?】【在唐朝,农业发展里第一位的不是增产,而是维持税制与赋役体系的稳定,增产当然好,但没有比人、田、税三者捆在一起的制度更优先,制度稳固是根本,增产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衍生需求。)萧青梧手上动作缓缓停下,9527这番话对她来说稍微有点超出固有认知,颠覆了她“高产即王道″的惯性思维,她需要点时间消化一下。不止是她,龙椅上的李隆基,以及殿下的张九龄、裴耀卿等能臣,心中也各自凛然。

他们虽然未必完全理解其中几个现代术语,但“制度稳定重于产量”的核心思想,却精准地戳中了大唐治国的深层逻辑,令他们生出一种被隔世知己道破玄机的感慨。毕竞,这套捆绑的体系,正是他们穷尽心力所要维护的根本。此刻,这跨越时空的论断,无疑是对他们执政思路的一种绝佳印证。占城的具体方位如今已经知晓了,接下来只需派人去寻找,假以时日,关中粮困这一问题也将成为历史。

几人交换着眼神,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按捺不住的喜悦,有人甚至激动地手指微不可察地轻颤起来。

闲聊过后,君臣开始处理政务,而萧青梧的茶也恰好煎好了。她端着茶盏,第一个奉给地位最尊崇的宁王。抬眼时,正对上宁王笑呵呵打量她的目光,活像一尊弥勒佛。

想起对方除夕夜的关照和方才的打趣,萧青梧眼底不由也漫上一丝真切的笑意,轻声道:“王爷,请用茶。”

宁王笑眯眯地点头,忽然转向李隆基:“陛下,您瞧萧娘子这般蕙质兰心,钟灵毓秀,只让她做个司墨奉茶的宫女,岂非暴殄天物?老臣都替您觉得可惜啊!”

李隆基今日心情显然极好,闻言朗声笑问:“哦?依宁王之意,该当如何?”

宁王哈哈一笑,目光转向萧青梧:“这……老夫岂敢擅专?或许该问问萧娘子自己的意思。萧娘子,陛下跟前,但有所求,不妨直言?”萧青梧微张着嘴,满脸惊讶,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这话题转得太快,她完全没准备。

李隆基见状,笑了笑,大方地一挥手:“罢了,先给你记着吧,往后若有什么为难之事,尽管来寻朕就是。”

萧青梧瞬间大喜过望,连忙行礼:“多谢陛下恩典!”她心情雀跃,继续为众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