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仁宣十一年,十月初九。
历经一个月的舟车劳顿,沈宓终于从延州回到汴京。
云容冱雪,暮色添寒。雪絮纷纷扬扬落下,在伞面上堆积,撑伞的那只手已被冻到泛青,冷风将那片月白衣衫吹得猎猎作响,更衬得伞下之人宛若一张纸片,随时可能被风掀过去。
沈宓的目光紧紧锁在前去叩陈宅大门的婢女翠微身上。
良久,翠微回身。
沈宓轻声问:“还是无人理睬么?”
翠微无奈摇头。
沈宓垂眼,掩去眸间落寞之色,“算了,先回家,兴许今日天寒,叔伯一家均在后院。”
翠微拎着裙角从陈宅前的阶梯上下来,丝毫不掩饰心中不满:“姑娘,您和陈公子还有婚约呢,递了帖子也不应,不带这么怠慢人的。”
说话间,那扇久叩不开的大门终于傲慢地朝她们打开,出来的却是个女使婆子。
“门外可是沈家姑娘?”
沈宓拍拍翠微的手,朝前迈出两步,站在阶梯下,抬头应声:“正是,我今早差人来递过帖子的。”
婆子叉腰,“我知道,我们家主君主母说了,今日不见客。”
沈宓抿唇,“无妨,我们改日再登门拜访。”
“沈姑娘,看你面善,婆子我实心提醒你一句,你往陈家递多少帖子,主君和主母都是不会见你们的。”天寒地冻,那婆子身穿棉衣也忍不住搓手。
翠微气不过,叉腰讲沈宓护在身后,“见与不见,你个婆子能拿得了主意?这话也得你们家主人出来讲吧!你今日这般无礼,待我们姑娘日后嫁进来成为少夫人,有你的苦头吃!”
婆子却讥笑一声:“哟,口气这么大?你还不知道吧,我们家长公子今年春天刚高中进士,二甲第五,入翰林,日后仕途一片大好,怎会娶你这无凭无靠的孤女?婆子我劝你还是早些打消这念头!”
沈宓心下隐约有不好的预感,不由得攥紧袖口,“这是何意?”
婆子抱臂,“婆子本不想讲话说绝,沈姑娘你既问了,我也不妨告诉你,今年春闱时,长公子拜入如今正得官家青眼的那位李相门下,李相也有意将幺女嫁给我们长公子,前些日子刚过了纳采之礼。”
沈宓整个人登时如一桶凉水从头灌到脚,僵在原地。
“你是说,陈郎他要娶李相家的姑娘?”她不可置信地复问一遍。
提到此,婆子更是得意,喋喋不休地说着李相如何中意陈公子,在官场上又如何关照他,那花容月貌的李姑娘又如何心许陈公子。
沈宓却怎么也看不清眼前那块匾额,幸而翠微从旁搀扶,她才不至于在巨大的刺激下昏厥过去。
她千里迢迢,不辞风雪从延州回到汴京,而她指腹为婚、青梅竹马的心上人竟然要另娶旁人?
明明他们早已互许终身,陈均三年前来延州探望她时,还说他此生唯她不娶,说等她三年服丧期满,必以三书六礼,八抬大轿迎她进门。
如今先毁约变心的亦是他。
难怪陈家人会让她在这漫天风雪中站如此之久,原是陈均本就不将她放在心上。
“这话让陈均自己出来讲!我们家姑娘与陈均的婚事是自小定下的,你们毁约我们是可以告上开封府的!”翠微眼中噙泪,却死死不肯让眼泪落下来。
婆子开始不耐,“所谓自幼定下的婚约,不过是两家主君之间的戏言,既无白纸黑字作证,亦无媒人说媒,你们只管去告!”
扔下这句,她便转身进了陈宅大门,指挥家丁将门关上。
“嘭”的一声,沈宓手中的伞脱手而出,落在地上,溅起雪絮来。
沈宓吸吸鼻子,将眼泪抹去,捡起伞,“罢了,世态炎凉,早该想到的。”
上车与外界隔绝后,沈宓也不哭,只呆滞坐着。
翠微想安慰她,让她开怀些,却不知如何开口。
倒是沈宓反握住她的手,轻声道:“大齐确实盛行‘榜下择婿’,若是李相主动和陈家抛出橄榄枝,他没有不接的道理,有李相这个老丈人,他日后在官场上不说平步青云,路也会好走许多,他没道理不同意。”
她叹一声,闭上眼:“至于年少时的山盟海誓,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翠微仍是不平,“主君和公子捐躯时您十五岁,当时根本没料到他们陈家会言而无信,您也未定婚事,如今三年服丧期满,姑娘大好年华被耽误,他们陈家却只派个婆子出来,您怎么说也是官家亲封的‘嘉宁乡主’呢……”
说到最后,沈宓将她的手握得更紧,“莫说了,翠微,莫说了。”
翠微自知失言,连忙低声认错。
沈宓却无端想起那场折磨了她三年的噩梦——
她也不是生来便是无依无靠的孤女,她父亲也曾是大齐的辅国大将军,他也是被父母兄长的掌上明珠,以她的身世,莫说嫁陈家子,即使是皇妃也做得,若换往昔,陈均娶她,才是高攀。
可一切都在三年前那场战争中不复存在。
三年前,父亲和兄长像无数次那样从延州出兵抵御党项人,她与母亲则在延州城等父兄得胜归来。
那时她踩着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