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程度好像超越了他。
除了甜沁,谢探微和许君正无话可说,硬聊的话只能是雷同的试卷,作弊的同伙。
许君正无法像甜沁一样真正接近谢探微,后者生人勿近,对他和别的学子没有区别。
旁的学子见了,内心暗暗嘲笑许君正。野鸡就是野鸡,飞上枝头也变不成凤凰。想巴结谢师,再修炼一百年吧。
许君正黯然神伤,即便自己考中了状元,依旧无法融入贵族的圈子。本朝以儒学治天下,官府文书、圣旨圣裁都要从儒家经典中找根据,附上“孔子云”"尚书云“周公云”之类。
这里的儒学不是教人克己复礼、之乎者也的儒学,单指天人感应。所谓天人感应,便是天上星宿对应人间。哪里发生了洪水、大旱、瘟疫,乃至于出现童谣,天狗咬月、乌鸦出巢等等异象,对应人间帝王的失德。灾异不常有,但可以被人为制造,儒家这套理论的可怕之处在于说哪个帝王失德,哪个帝王便失德,辩驳的机会都没有。辩驳,去和上天辩去,叫上天不要降洪水,不让天狗咬月?皇陵掉了一片瓦,祖宗在警告。儒学失去了一开始的纯粹,沦为政斗的工具。
谢探微作为儒学的首领,又是太皇太后的亲侄,曾手握重兵的前朝大司马,集外戚、圣人、儒术于一身,很难不沦为众矢之的。毕竞儒家除了天人感应,还有圣人称王的理论,谢探微正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圣人。皇帝登基以来任用寒门,谢探微如鱼在水冷暖自知,早感到了排挤和冷落。这次科举舞弊的事,皇帝咬死不放,意图趁机杀死谢氏的威风。三日至,谢探微仍没交出许君正的名字。以他往日的行动力,实是离奇。皇帝拖着病垮的身躯,一声接一声咳嗽,以雷霆之怒大声责问:“听说头名状元是余家的女婿,如此,谢卿是故意徇私了?”余家二女是谢探微爱妻,人尽皆知,裙带关系蝇营狗苟,定然泄露了考题的答案,否则凭许君正绝无可能答出一模一样的卷。谢探微没有解释,生死有命,似看得淡薄了,道:“臣死罪,陛下保重龙体。”
皇帝怒火越烈,不单为他的行为,更为他倨傲的态度一一事到临头,哪个大臣不是屁滚尿流叩首求饶的?
谢探微主动致仕,承认了科举舞弊,让出了早已被架空的大司马之位。最终,皇帝碍于太皇太后的情面,未曾赶尽杀绝,未褫夺爵位,但遣旧国一一逐出京师,永生永世不得入京。
这一步是皇帝盘算许久的,终于找到疏漏名正言顺赶谢探微出名利场了,这疏漏还是谢探微自己犯的,眼中钉终除矣。“谁也不许求情!"皇帝传令百官。
走到这一步,谢探微的政治生涯基本寿终正寝,最引以为傲的东西丢了。朝臣纷纷始料未及,昨日地位还稳如泰山的谢家,忽然间崩如散沙。看来皇帝要治谁,动动手指的事。即便皇帝体弱多病,时不时有驾崩之危。同僚哭得像泪人,许多百姓也自发送行。并非党羽,被多年来谢探微熠熠生辉的人格所感染,打心底里遗憾惋惜。
谢探微本人倒没什么,天下无不散的宴席,皇帝排挤,树大招风,朝廷乌烟瘴气,早晚都要走的,莫如体面离开,反正他也不是第一次上书致仕了。只是临走前,他还想最后见见她。
多年以来,谢探微清忠鲠亮深入人心,以至于他徇私舞弊、科场捣鬼的消息放出去后,空空荡荡,竟无一人相信。
更多的,哪怕受害学子本人都认为朝廷判错了,一定是判错了,谢师可是圣人,圣人会有私心?圣人会舞弊?世道疯了。质疑谢探微不是质疑谢探微本人,而是质疑他们长期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精神崩溃了,人是没法活下去的。
于是朝臣齐齐上书,义愤填膺,言辞凿凿,为谢探微仗义执言,掀起了巨大风浪。
皇帝愈怒,虽明令禁止求情,但那些倔强臣子仍冒着杀头的风险正面硬刚。皇帝坐在了丹墀宝位上,登基时日尚浅,又是这么一副病病歪歪的身子,威严竞不足以号令满朝文武,朝臣拉帮结派,全然没将他放在眼里。在朝臣眼中,礼贤下士的谢探微的人格远远比皇帝理想,更具古代仁君的潜质。
谢探微即将长期远离阙下,对沉浮荣辱的淡定与旷达,转身的姿态那样潇洒。
他越是这样,越令人仰慕,他一致仕,不少追随者也跟着提出致仕,愿共“遣旧国",闹得朝廷官员短时间大量短缺。民间呼声更高,谢师不可能徇私舞弊,定然是被秦桧那样戏本子里的“奸臣"陷害的,浩然冤气回荡于人间,童子妇孺皆哭着喊冤,希望他们的圣人重回庙堂。
许君正后知后觉,自己卷入了可怕的科举舞弊案,因谢师的托举才幸免于难。
谢师当真是慈悯终生的菩萨,他不该抄袭谢师的文章,不该!甜沁递过来时,他就该意志坚定地拒绝!
浓重的惭愧像水淹没了他,许君正几乎溺毙,连夜发足狂奔至谢宅,大声拍门,只求见谢探微一面,被家丁无情驱逐。“求您了,让我见一面谢师吧,哪怕一面都好,否则我宁愿长跪不起!'“大人很快要离京,不见任何人。”
谢宅的牌匾拆了,门口黑漆漆的夜色中停着数辆载货的马车,萧瑟凄凉,充斥着蜘蛛网和尘士味的人去楼空之感。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