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文薰的民国日常> 记秋季学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记秋季学期(2 / 4)

学,去别的学校。”

“你有去处了?”

“嗯,我要去辜老师创办的妇女学堂,重新学习文化。”锦姝已经明白,金陵大学不属于她,那是培养学者战士的地方,她去了,光是浪费先生们的精力,便是一大罪过。

那里暂时不属于她,她何苦要强留?

她如果是真心想读书,总会有那么一所学校适合她。锦姝看到文薰露出轻松认可的表情,笑道:“你是不是早就想劝我离开了?”

文薰有些尴尬,却还是如实道:“是,我一直在找机会,想和你明说。”锦姝在这件事上能这样明悟,是夜深人静时,她自己结合辜老师的话和同学们的态度,好一番琢磨才明白过来的。

她现在这样问,并不是想责怪文薰。

“我知道,你想这么做,是在为我考虑,你和辜老师对我的心意是一样的。”

文薰毕竟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比起莫老爷把她送进大学后就不管后事的态度,以及丈夫一直鼓励她留下来的态度,文薰对她的方式多了另一种属于教育工作者的温柔与明了。

读书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辜老师对于锦姝的开导与关心是纯然无私的,身边有这样的一位先生,是她的幸运。

她的所作所为,因材施教,也受到了文薰的敬仰。某个周末,文薰来到照水园拜访,得到了辜秀宁的热情接待。期间郭滔先生过来露面,还抱怨道:“刚才门房来通告,我还以为你是来找我的。”

他十分意外文薰能和妻子结缘,又乐于见到此事。中国的妇女们就该团结起来,让有见识的,去开导那些还在受到蒙昧的。文薰来找辜秀宁,不仅谈教育,谈金陵大学,谈妇女学校,还谈到了那个深夜,她在沪市弄堂里的见闻。

辜秀宁对此十分唏嘘:“这是正常的事。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眼见着妇女就不被人当作人来看了……我倒不是说这世上只有妇女在受苦,只是觉得,在建立新社会之前,首要关注的,应该是广大妇女应得的人权。”“正是如此。”

“你在妇女报上发表的文章我也看过,光看你的文字,我便知你我是通道中人。我听说金陵政府正在筹备《新婚姻法》,改天我介绍些人给你认识。”“好。”

只要愿意参与,现在这个社会没有不能让你尽一份力的地方。社交圈愈来愈丰富的同时,天气也见天的越来越冷。霞章的信还是那样雷打不动的时常寄来,加上零零散散的读者的信,还有几封巧珍的信。

这些信件已然成为了文薰每日工作疲惫的食粮,每日下班回来,她便是盼望着读信,从中攫取精神力量。

报社转交的读者的信不乏出自一些高知识分子之手,有时文薰亦能从他们的评论、意见中学到新鲜东西。她是个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的人,每次学到了有用之物,都会回信给报社,托编辑进行转交。她也从巧珍寄来的信件中感受到了她的成长。眼瞧着不过一个月,连大字都写不太好的巧珍,也开始有模有样的写起信来了,这种直观的进步更让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没有做错。

她在来信中跟文薰提到了很多东西,事无巨细的生活,以及潘老师对她的指点。快入冬时,刘小姐还在来信中向文薰请教穿搭。居然会关注生活了,这更加是质的改变。

至于霞章那边,因为手头有了工作,最近二人信中多有专业方向的交流。文薰还跟他分享了自己去辜老师创办的,妇女学校中的所见所闻。除了学生方面的情况,她还见到了一些教育大环境上的问题。辜老师在金陵城中创办的学校共两所,一所类似于职业学校,一所是那种读满一年便能毕业的速成学校。两所学校招收学生的要求不一。总之,中国之妇女们要想走入社会,这类学校是不能少的。为了能给妇女们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辜老师的学校只收取适当的学费。微薄束格何以能支撑学校运转?便只能用自己的钱贴补。辜老师说,郭滔先生那幅《南乡小肆》的拍卖所得,后来都转手交给了她来建设学校。

文薰听得动容,也想捐钱,辜秀宁便笑道:“我哪能收你的钱?砚青每年也有一笔资金支给我,我再收你的,可不是让你们家捐两回钱?”文薰却坚持:“我们是今年才做的夫妻,自然可以分开算一次。”待到明年,再将二人的心意合二为一亦不晚。除了身边文人朋友们的帮扶,辜秀宁还会和妇女学校的老师们去像金陵城中的富商寻求捐款。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国内不算少见,例如霞章所在的临安大学,便是校长郑鸿基先生在一众商界中奔走,才能省去贫寒学子们的高昂学费。从10月到11月,文薰除了执教授课愈发熟练,也变得更加了解这个国家。11月底,在寒气的袭击下,各大校园里逐渐刮起了一股“毛线风”。不仅学生们好玩毛线,老师们受到影响,也开始在闲暇时间织毛衣。文薰瞧着确实是个消遣的好方式,也买了工具来跟着学。她时间不多,经验不够,便拆拆改改,最终织成了一条蓝灰色的围巾。王妈一看就知道她是织给姑爷的。

哪怕是完成了一项“作品”,文薰对这项游戏的热情依旧不减。她仔细去挑选新的毛线,学习新的针法,竟是发下宏愿,要给霞章织一件毛衣。王妈笑道:“凭小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