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复述。若窈满腔母爱倾注在儿子身上,越看越心疼,她的墩墩这么好,却被她卷进这场漩涡里,她若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那就不用活着了。“妹妹和祖母,还好吗?”
“祖母对墩墩很好,朝朝……朝朝也很好,就是朝朝总是抢我的玩具。“墩墩伸出小手,给阿娘展示胳膊上消失不见的牙印,“我走的时候,她就是在这里咬了我一囗!”
墩墩和妹妹养在一起,两个小孩子凑一块难免打架争吵,几乎每天都要打两架。
若窈听儿子讲述他和妹妹打架的各种小事,没想到朝朝居然是暴躁娇气的小脾气,她走的时候朝朝还很小,看不出什么呢。朝朝一定很活泼,很有趣。
说了很久,若窈问了很多人,母子俩说了很多话,可是直到最后才问起他,“墩墩来之前,阿爹可对你说什么了?”墩墩:“阿爹让墩墩好好吃饭。”
“还有呢?”
“没有啦。”
墩墩拿着糕点往嘴里塞,嘟囔嘟囔说,一边吃一边对阿娘笑。阿爹还说,让他等着,阿爹很快就来京城找他和阿娘了。就是这些话,阿爹都不让他对阿娘说。
“墩墩真乖。”
若窈哪能想到魏珏会教孩子说谎耍心眼,毕竞墩墩才五岁多,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乖宝宝。
“墩墩,有阿娘在,阿娘不会让任何人伤害你。”大大大
宗室子进宫,是为了挑选资质好的孩子立储,以防身子越来越差的皇帝后继无人。
教导孩子们的太傅都是三朝老臣,为了挑选出合适的储君,老臣们都尽心尽力,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
孩子们年龄有大有小,课业有先有后,自然是年龄越大的功课越好。可在老臣们一年多的观察下,哪个孩子最出众,大家都心里有数,并且意见统。
上朝的金銮殿里站满朝臣,旭日东升,臣子们等了许久,一直没有等到天子驾临。
直到堂下议论声四起,段正这才带着两个小太监跑过来,说今日罢朝,陛下身体不适。
天子又病了。
从今年开年以来,病了三次了,每次十天半个月的,上朝次数寥寥无几,这才五月。
站在前头的大臣耐不住,相互对了个眼神,一起去紫宸殿求见,要探望陛下。
并说一说立储的事。
立储再也拖不得了,关于立储的人选有两个,一是十二岁的魏王次子,二是年仅六岁的晋王世子。
立储,自然是要年龄大些的更好,能早些亲政。可晋王府这位小世子实在聪慧,让太傅们啧啧称奇,也有一些人认为立晋王世子较好,天子能力出众,才是一代雄主。两拨人争到紫宸殿,说到天子面前,请陛下决断。殊不知屏风后的龙榻上,天子已经沉沉睡去,静静闭上了眼。段正匆匆走进,对着床榻边的郡主行礼,指了指外边,低声说了两句。这两年,郡主与陛下和好,颇有琴瑟和鸣之像,在陛下缠绵病榻时,段正只能请示郡主示下。
毕竞郡主手里,握着一封立后圣旨。
“郡主?”
若窈看着床榻边明黄的帘子,放下手里那碗黑油油的,难闻刺鼻的汤药,望着榻上的男人,垂眸静了几息。
“请诸位臣工去偏殿吧,我立刻就去。”
“是。”
段正匆匆去了,请大臣们移步偏殿。
“这陛下究竞如何?是好是坏总要让我们瞧瞧,太医呢,把值守太医喊来,我们亲自问问。”
“是啊,段公公去请太医来吧,我们问了才放心,无论什么情况,我们心里要有个章程。“礼部尚书最急,生怕国丧来了礼部手忙脚乱,若有事也好早做准备。
偏殿里七嘴八舌,这时殿门一推,一袭鹅黄裙摆率先踏入,一室戛然而止。“太医都守在陛下殿里的,诸位有什么话,我来说也是一样的。”“懿柔郡主。”
大臣们纷纷抬起手行了个礼,然后问起陛下如何。若窈眼下一片青黑,看样子有些疲惫,平静看向礼部尚书,“李尚书,有些事,可以备起来了。”
话落,众人都有些沉重。
英太傅叹息着,率先提起话头,“敢问郡主,陛下对立储一事,可有决断?”
“太傅莫问我,我哪能回这种话,这话只能亲口去问陛下,只是陛下昏睡已久,醒来也是恹恹之色,不知何时能清醒呢。”英太傅拱手,“陛下已写立后的圣旨,这事老臣是知道的,只是圣旨走流程需要些时日,郡主乃是国母,又亲自照料着陛下和几位世子,今日我们都在这,郡主就不要推辞了,给我们一句敞亮话,让我们心里有数就行。”若窈面上叹息,迎着众多臣子翘首以盼的目光,缓慢开口:“我朝立嫡立长,臣工们都是知道的,立储之事,自然是……”她特意顿了顿,将要说出那个名字。
可就在这时,尖细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急报!魏王起兵谋反,已占三城,到了晋阳河外!”
若窈呼吸一窒。
殿中乱起来,大臣们议论纷纷,英太傅首当其冲,厉声道:“叛臣之子,不可为储,这魏王竖子,这时候起兵,是连孩子的命都不要了!”有一臣工说:“魏王儿子多,岂会在意这一个。”若窈:…”
大臣们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