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笑道:“某也正为一人而来,主公,蒋钦将军攻雍丘时,执曹洪将军之副将满宠,后押至丹泉。吾与其人交谈,深感此人胆气恢宏,智勇俱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以来向主公举荐。”满宠?这可比董昭又更熟一点,秦羽这时候有一种天下英才纷纷来投的感觉,欣然让郭嘉将满宠召来。此时曹操都投降了,满宠自然归顺,秦羽跟他交谈几句后,十分满意,将他派到魏延军中作为行军军师。
所谓得大势者得天下,秦羽对这句话感触不禁越来越深。也不禁更加佩服历史上的刘备和诸葛亮,在曹老板当时已经基本掌握天下大势的情况下,仍然不屈不挠与之针锋相对,最后创下基业,实在是厉害。就比如现在的秦羽,人才自然而然的向他汇聚过来,甚至他属下肯定有很多他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的名人。
比如说张辽,他之前就完全不知道,云哥也觉得没必要对他说起。直到和吕布一战,张辽表现突出,秦羽才了解到这情况。
而陆康听说后,还打算亲自去见当年救命恩人,不过毕竟年岁大了最终未能成行,只写了一封信去。秦羽便将张辽拔为秉义校尉,作为赵云的副手,另外臧霸也以军功提拔起来。
这一战的军功和官职升迁,暂时还在由荀或等人统计,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关于秦羽自己官位的问题。如今他已经是坐拥半壁江山,而且是最富庶繁华的地区,汉室朝廷怎么也不可能再继续装聋作哑将其当臣子对待。
所以官位不可能再提升,朝廷也不可能封他为公为王,那么就只有自己给自己进爵了,反正只要有实力,其实也算不上多大事。
汉朝从刘邦开始,定下一条祖训,异姓不得为王。同时,汉朝也没有正儿八经的公爵。唯一的公爵就是王莽,当然后来他做了什么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所以异姓封公封王,基本就也就是等于自立了。历史上荀或为什么坚决反对曹老板进位魏公就在于此。而在这世界,荀或已经被秦羽洗脑成功,现在占据半壁江山,不自立手下这些人的官位也没法提升。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徐州刺史刘繇出面,率先献上劝进表,请秦羽进位为公,也就顺理成章了。为什么是刘繇呢?首先他的名位摆在那里,也算是比较早投靠秦羽的了;其次他是汉室宗亲,这中间的政治意义可就太大了。
当然,在这之前,众臣为国号就争得不可开交。一般而言,要立国都选择君主“龙兴”之地或者定都之地。比如说曹老板封魏王就是因为当时的许昌属魏地,孙权的国号吴就是建业属吴。
而秦羽这个就不好搞了,现在看来肯定是以丹泉为中心,这地方古地名称淮,汉朝有庐江国,旁边是九江国,后改淮南国。
全特么难听得要死!
秦羽看着众人拟定的“淮南公”,整个人都不好了。还说我取名废,你们这搞的什么?
于是一拂袖,令他们重选。最后又有人说此地后属楚,可为楚公。
楚公嘛……这比什么淮南倒是好听多了。但是秦羽不喜欢楚啊!他就喜欢秦这个国号。
哎,但秦地可是关中,他怎么也称不到秦上去。别看这些东西虚头巴脑,但在这时代是很重要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乱来的话就会成为天下笑柄。
所以最后秦羽也只好选择了这楚公。
其实正儿八经的楚也就在旁边的荆襄,所谓荆楚嘛,也不知道刘景升听到这消息后会有什么感想。于是炎兴三年四月中旬,以刘繇、曹操、士燮、荀或、荀攸等人为首的众臣,一起上了一道劝进表。进位公爵并不需要所谓的三请三辞,那是当皇帝的流程,秦羽略逊谢了一次,就顺水推舟应下来。他是真的烦这些礼节,以后非得一道道革新不可,不过现在还暂时得照着来。
四月二十八,秦羽正式进位楚公,也写了一封奏章向朝廷说明了这情况,反正是表面文章,至于朝廷什么态度也就无关紧要了。
各地的刺史和将军们也都纷纷回到丹泉,参加了这次进位大典。丹泉的民众们更是让大典成为了万民狂欢节,不只丹泉,整个秦羽的领地内民众无不欢腾。
汉廷的声望早就在宦官、外戚、黄巾、权臣们一重重的打击下,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虽然这两年有中兴之象,但也只是在关中,在其他地方凭什么跟秦羽相比?
此日天下皆呼楚公之名,更无几人会想起关中的汉帝犹在。
秦羽如今的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治理出来的,从古至今,再没一个帝王有他现在在民间的声望之高。进位楚公后,秦羽就开始大封群臣。首先当然是自己的嫡系,正好秦羽欲将现在的政体改为三省六部制度,便借这机会开始推行开来。
历史上从汉开始,就屡有强臣压主的现象出现。东汉权臣极多,魏晋更不用说,都是纂夺的国。东吴也曾经有权臣秉权,至于季汉,那就不说了,毕竟能像诸葛亮一样的人古往今来也找不出几个。而到了南北朝时期,权臣纂国竞成了朝代更替的主要现象,这种种现象,都说明了目前政体的失衡,极容易出现权臣。从隋朝开始的三省六部制,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革,之后的唐朝较之前就稳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