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维护女娲是在与死神共舞。
高温高压管道在极寒环境下异常脆弱,一次微小的泄漏就可能引发蒸汽爆炸或致命的硫化氢泄露。已有三名工程师在抢修中被灼伤或中毒,其中一人不治身亡。
半埋式的巨型合金穹顶主体结构已初具规模,如同匍匐在冻土上的钢铁巨兽。
内部,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焊接的火花在昏暗的灯光下飞溅,重型机械的轰鸣在密闭空间内回荡。
生活区、农业区、科研区、医疗区、工业区的骨架正在快速搭建。
空气循环系统全力运转,过滤着外部涌入的寒冷空气和内部产生的粉尘、废气,
但稀薄的氧气和无处不在的寒意依旧折磨着每一个人。
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病成了无形的杀手,医疗区人满为患。
建设者们脸上带着冻疮,嘴唇发紫,眼中布满血丝,但手上的动作却一刻不停。
一位老工程师在连续工作36小时后,倒在了未完成的反应堆基座旁,再也没能醒来。
他的工牌被挂在了建设指挥部的墙上,
下面写着:“他用生命,浇筑方舟”。
农业穹顶内,温度勉强维持在冰点以上。
耐寒的烛光青在特带制LED灯下艰难地伸展着灰绿色的叶片,产量低得可怜。
雪绒菇在恒温恒湿的培养舱中缓慢生长。
真正的希望在于源生藻。
巨大的紫红色培养槽在人工光源下翻滚,它们不挑温度,不惧辐射,贪婪地吸收着基地循环系统中引来的、带着铁锈味的废水,净化水质的同时,产出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藻泥。
这粘稠、腥涩的藻泥,混合着少量烛光青碎叶和雪绒菇粉末,成为了支撑数万建设者和先期抵达人员活下去的主要口粮一一昆仑膏。
味道令人作呕,却是生存的基石。
连接烛龙基地与昆仑之心的天路,成了一条流淌着汗水、泪水与鲜血的生命线。
重型运输车队在狂风暴雪、塌方和泥石流的威胁下艰难跋涉。
一辆满载精密仪器和龙焱电池原料的运输车在翻越唐古拉山口时遭遇特大风雪,失控滑下悬崖,车毁人亡,珍贵的物资化为乌有。
一支由老弱妇孺组成的迁移队伍,在途经一片辐射轻微超标的谷地时,因防护不足和体力不支,多人出现急性辐射病症状,被迫原地滞留,生死未卜。
每一公里天路,都浸染着牺牲。
曾经的地下堡垒烛龙基地,如今更像一个巨大的、正在被拆解的蜂巢和兵工厂。
迁移进入最后也是最残酷的阶段。
第三序列的普通民众开始大规模转移。车站、通道挤满了面色惶恐、背着简单行囊的人群。离别时刻,亲人相拥而泣,谁也不知道这简陋的站台一别,是否就是永诀。
非核心区域被大片大片地封闭、断电,陷入死寂。
曾经灯火通明的工业区,如今只剩下拆卸核心设备的工程队,巨大的厂房空旷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舍弃是痛苦的,但为了更远的生路,必须轻装。
基地最深处,武器研发中心成为了新的心脏。
这里汇聚了基地最顶尖的大脑和最宝贵的资源。
小型空天飞机玄鸟的原型机正在巨大的组装架上进行最后的总装。
它的外壳使用了烛龙基地库存的最后一点高强度耐热复合材料,
引擎是基于龙焱电池和从桃源洞天残骸中逆向出的部分冲压技术拼凑而成。
每一次地面点火测试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但这是将玄女平台送上天的唯一希望。一次测试中,引擎喷口异常过载,引发小范围火灾,烧毁了一台宝贵的精密机床,一名工程师重伤。高能激光武器的核心发生器和小型化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在实验室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束经过反复调试的试验型激光,在密闭的测试场中,成功在千米外瞬间熔穿了数厘米厚的特种钢板!这束微弱的红光,让所有疲惫的科学家热泪盈眶。
然而,将其放大并部署到昆仑之心的雪峰之巅,
还需要解决能源传输、散热、抗恶劣环境等无数难题。
第一门实验型大口径电磁轨道炮在烛龙基地深处的武器试验场进行了首次实弹射击。
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一枚贫铀合金弹丸以数倍音速撕裂空气,将远处山壁上预设的标靶炸得粉碎!巨大的后坐力让沉重的炮架都发生了位移。
威力令人振奋,但连续射击能力、精度、以及如何在高原部署这种庞然大物,仍是巨大的挑战。女娲实验室的生物禁区气氛更加凝重。
一份来自星火探索队用生命换回的、取自深海热泉边缘的、覆盖着诡异粘液和发光菌斑的未知甲壳类生物样本,正在被最严密的防护措施下研究。
初步扫描显示其细胞结构发生了难以理解的畸变,新陈代谢速度惊人。
负责研究的首席生物学家在日志中写道,
….……它像一把钥匙,也可能是一颗炸弹。深渊在向我们展示它的力量……我们真的能控制它吗?”恐惧与希望,在这里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