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开局死谏,我竟成了东林党党魁?> 第139章 臣,万死不敢奉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9章 臣,万死不敢奉诏!(4 / 5)

所论,竟是剖析“一条鞭法”(由桂萼在嘉靖九年提出)在浙省某县施行中的利弊,如何清丈土地、抑制胥吏盘剥、减轻小民负担!

………清丈为基,若胥吏勾结豪强,田亩以多报少,赋税转嫁贫户,法再好亦是空文!故学生以为,当效杜山长在扬州之法,许民告发,严惩首恶,公示丈量结果于众……”

“非也!清丈耗资巨大,扰民甚深。当先严管收兑环节,设三联票据,府、县、民各执一联,堵塞经手胥吏中饱私囊之途……”

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声音,将枯燥的赋役制度剖析得鞭辟入里,提出的方案虽显稚嫩,却无不直指积弊核心,充满了务实和改革的锐气。

欧阳必进站在堂外,静静听着。

没有圣贤语录的引经据典,没有空泛的道德说教,只有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孜孜以求。

他身后的随行官员们面面相觑,一些官员微微颔首,一些官员们脸色难看,却再也说不出刻薄的讥讽之语。

这种直面现实、寻求解决之道的氛围,让他们习惯的清谈显得无比苍白。

“此……便是“躬行天下为公’?”欧阳必进低声问杜延霖,语气复杂难明。

杜延霖目光扫过堂中那些专注而热切的面庞,声音平静而有力:

“回大司空,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无民莫谈公。唯知稼穑之艰,明胥吏之弊,察海疆之险,方能思解民困、卫社稷之策。此堂所授,非为应试之文,乃为安邦之实学。”

考察结束,回到驿馆。

一些随行官员们终于忍不住,围在欧阳必进身边,七嘴八舌:

“大司空!此等学府,标新立异,离经叛道,动摇国本!那番薯纵有奇效,亦属旁门!舆图测绘,岂是士子正业?议及赋役,更涉干政之嫌!长此以往,士风尽毁矣!”

“是啊大司空!内阁严令,当速行裁撤!此风断不可长!”

欧阳必进端坐案前,闭目不语。

白日所见一幕幕在脑海翻腾:

沉甸甸的番薯块根、精确到令人心悸的海防舆图、学生们为赋役改革争得面红耳赤的赤诚……以及那“格致堂”内,教习以孟子“得道多助”为引,将筑堤安民、引种活民、均赋利民直指为“得道”真谛的铿锵之声,学子们结合时弊探讨圣贤微言大义的专注神情………

这些与那日兰阳堤畔简陋却香火不绝的祭坛、老农含泪的诉说、堤坝无声的伟力,渐渐重叠。他猛地睁开眼,眼中再无丝毫犹豫,只有一种洞悉后的决然与沉痛。

他挥手斥退喋喋不休的官员们:“尔等退下!”

驿馆陷入沉寂,只剩下烛火摇曳。

欧阳必进走到书案前,铺开上好的题本纸,亲自研墨。

墨香氤氲中,他提笔饱蘸,笔锋落下,力透纸背:

“臣工部尚书欧阳必进谨奏:为沥陈实情,泣血恳请圣明收回成命,保全浙江求是大学事。”他略作停顿,胸中块垒喷薄而出:

“臣老迈昏聩,奉旨南行,本为查勘汪直余案,兼察杜延霖所创求是大学情状。初闻其学,标“躬行’、倡“求是’,分科授业,杂糅百工,臣亦深以为怪,疑其标新立异,动摇士林根本。然!臣亲履其地,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感,如受雷霆灌顶,惊觉前识之谬,深愧有负圣恩!”

笔锋陡然转为激昂:

“臣见其农科圃内,藤蔓之下,有物名曰“番薯’。亲验新掘之根,其株结薯竞达六七块,重逾三四斤!藤苗扦插仅四月,亩产便数倍于稻麦!听闻此物不择地而生,耐旱抗瘠,实乃活民救荒之天赐神物!若广植天下,饥谨之年可活亿万生灵!此一物之功,岂止抵万千清谈?!”

“臣见其地理科中,罗洪先等率学子踏遍山川,实测精绘《两浙海防舆图》。水道深浅,暗礁方位,季风流向,标注毫厘不爽!胡宗宪水师据此设伏,大破倭寇!舆图向为军国重器,秘藏中枢,今学子能习此术,绘此精图,实为守土御侮之干城!此一技之利,岂是坐而论道可及?!”

“臣见其“格致堂’内,讲授经义,非徒诵章句、务虚玄。教习以孟子“得道多助’为训,直指筑堤安民、引种活民、均赋利民即为“得道’!诸生论道,必究其于实务民生之切用,体圣贤济世之心于行止之间!此非废经,乃通经以致用,使圣贤微言大义,焕发新生!较之皓首穷经、不通世务者,孰得圣学真谛?!”

“臣见其“躬行堂’内,学子所议非空泛性理,乃剖析赋役积弊,探讨清丈田亩、抑制胥吏、均平负担之实策!言辞虽稚,其心甚赤,其志在解民倒悬!此等直面疾苦、寻求治道之精神,方为“天下为公’之真谛!”

欧阳必进的笔触充满力量,每一句都似重锤:

“杜延霖其人,或有离经叛道之举,然其心昭昭,可鉴日月!河南河工,筑“杜公堤’活民数十万;浙江兴学,创“求是’院开一代新风!其所行“招标’、“躬行’之法,看似离经叛道,实则为纾国困、解民忧的破局良方!其过在锐进,其功在社稷,其志在千秋!”

他笔锋一转,直指核心:

“内阁前议,以“淆乱正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