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开局死谏,我竟成了东林党党魁?> 第134章 杜延霖!你老实交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4章 杜延霖!你老实交代!(2 / 4)

度依旧“热情”,又身处重兵拱卫的定海关内,心中惊疑稍定。

于是,二人在定海关一连商谈数月。

及至嘉靖三十六年十二月末,浙江巡按王本固连发数书给胡宗宪,要求让汪直来杭。

胡宗宪捱不过王本固的请求,于是对王直道:

“汪船主既已归顺王化,循朝廷规制,自当前往省城杭州,拜谒巡按御史王本固大人,以尽臣礼,亦使朝廷之恩典昭示四方。本督已为你安排妥当车驾仪仗,船主随行即可。”

说罢,挥手示意。

汪直闻言心中咯噔一下,巡按御史王本固?正是此人拿了蒋洲!

不知为何,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但事已至此,骑虎难下,他只能强作镇定,在胡宗宪亲兵护送下,前往杭州。

嘉靖三十七年二月初五,杭州,西湖。

寒意尚未退尽,残雪点缀着孤山。

汪直在几名看似陪同、实则监视的官员“引领”下游览西湖。

湖光山色,本是人间绝景,但他心中却像压着一块巨石。

胡宗宪在定海关的承诺言犹在耳,可那位逮捕了蒋洲的巡按御史王本固,仿佛盘踞在杭州城中的阴鸷猛兽,令他坐立难安。

视线掠过水波潋滟的湖面,忽然间,湖岸不远处一片崭新的屋宇闯入眼帘。

青砖黛瓦间,透出一股迥异于传统书院和官署的气质。

更醒目的是悬挂在正门之上的一块巨大牌匾,上书四个遒劲大字一“求是大学”。

大学?

此名颇有古意,但观其形制规模,却是闻所未闻。

“敢问,那是何处所在?”汪直忍不住开口问陪同官员。

一名官员循着目光望去,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神情,似有轻蔑,又似无奈:

“哦,那个啊,便是新任浙江提学副使杜延霖杜大人,力排众议兴办的那所“求是大学’了。”官员的鼻音里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视:

“哼,标新立异,不尊圣贤经义,尽讲些“躬行格物’、“务实致用’的歪理,居然将算学、营造、百工器械等贱役之术堂而皇之纳入课程……舍本逐末,朝野物议汹汹,实在有辱斯文!”

这官员语气斩钉截铁,充满了卫道者的不屑与忿恨。

“求是大学……躬行格物?”

王直低声重复着,眼中却闪过一丝惊讶之色。

作为一个在海上刀头舔血、辗转数国,见识过佛郎机人(葡萄牙人)凶猛火炮与南洋种种奇物珍种的海盗魁首,他不得不承认,若一味守旧,不思变通,在这弱肉强食的海上终究是死路一条。

这所学府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打出“求是”的旗号,甚至容纳“奇技淫巧”,那位主持的杜学台,胆识倒是不凡。

但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于他这朝不保夕的处境,又有何益?

或许是命运使然,就在他驻足凝望“求是大学”牌匾之时,一顶官轿在大学门前落下。

轿帘掀起,一位身着绯袍、面容清鬟、眉宇间带着儒雅却又不失刚毅气度的官员走了出来。几名青年学子模样的人立刻恭敬上前行礼,口称“山长”、“杜先生”。

看来此人便是杜延霖!

王直心中暗道,观此人气度,果然不同凡响。

杜延霖似有急务在身,对学生们略一点头,便在几位书吏随从簇拥下,步履匆匆地朝湖边方向走来。双方距离不过数丈。

恰在此时,一阵初春的寒风打着旋儿掠过湖面,将一名跟在杜延霖身后、怀抱厚厚册簿的年轻书吏惊得手忙脚乱,簿册中几张写着密密麻麻算式的稿纸被风猛地卷起,竟飘飘荡荡越过湖堤,有几张恰好落在汪直附近。

或许是海上练就的机警身手使然,汪直几乎是本能地俯身,敏捷地探手一捞,精准地截住了其中一张飘来的稿纸。

目光扫过,纸上画着些方圆的几何图形,标注着些难以理解的筹算符号一一绝非他所熟识的记账数目字虽不明所以,但那规整的线条与精确的记号,无声地传递着一种令人心神一慑的严谨力量。那位窘迫的书吏连声道歉,匆忙小跑过来。

汪直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地将那张图纸递还。

杜延霖此时也停下脚步,目光带着官员特有的审视探询投向汪直,自然也看到了他手中递还的纸张和他身后那群监视的官员。

瞬间,汪直的特殊身份已然不言自明。

“多谢。”杜延霖拱手一礼。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汪直拱了拱手作为回礼,目光平静地迎向杜延霖。

出于复杂的心理,或许是想看看这位“离经叛道”的学官如何看待他这海上巨枭,他微微提高了声音:“久闻杜学台于西湖之畔兴办“求是大学’,倡“躬行格物’、“务实致用’,开风气之先。今日一见风仪,果然名不虚传。”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再次投向那座宏伟学府:““格物以致用’,非金玉良言乎?”

这话里,似乎藏着对自身末路的某种讽刺。

杜延霖眼中快速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

“阁下见教了。学问之道,终须经世济民。只可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