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第56章 太祖旧制惊朝野,小官魂破待朝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章 太祖旧制惊朝野,小官魂破待朝曦(2 / 3)

牵扯了不少小官,昨天缇骑还来查过咱们司的账,问有没有人收过“选官钱’。”

“说不定明天听审的时候,周伦突然喊出你的名字,让你上去对质一一到时候可别吓尿了裤子,丢咱们吏部的人!”

办事员的脸瞬间没了血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喃喃自语:“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来京城当官,回乡下卖红薯、种庄稼,也比这提心吊胆强啊!”

兵部武选司的气氛更紧张,因为供词里提到,有兵部官员给边将通风报信,还克扣了战马的军饷,让大同卫的战马饿死了上百匹。

三个郎中聚在值房的角落里,偷偷清点家里的银子,把一锭锭五十两的官银往木箱里塞,“叮叮当当”响,却没人敢大声,连呼吸都放轻了。

“我那五千两,是不是太少了?会不会被陛下认为「没有诚意’?”

一个郎中搓着手,满脸焦虑,额头上的汗滴在银锭上,映出他扭曲的脸:“听说户部的李主事交了八千两,还被缇骑盘问了半天,说他“交得敷衍’,是“避重就轻’,差点被带去诏狱补审,让他把“没交的银子’吐出来!”

“多交总比少交好,破财消灾,总比掉脑袋强。”

另一个郎中咬了咬牙,从怀里掏出个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对沉甸甸的金镯子,上面镶着宝石,“这是我娘传下来的,当年我娶媳妇时都没舍得戴,现在熔了,能凑够三千两,加上家里的七千两,一共一万两,明天一早送到户部去!”

“御门听审的时候,陛下要是问起,也好有个说法,就说“主动退赃,戴罪立功’。”

他们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几个刚从地方调进京的兵部主事,不知道御门听审的厉害,还在走廊里嘻嘻哈哈地讨论新茶,手里拿着刚买的龙井,笑得没心没肺。

“你们听说了吗?陛下要在午门审案子,咱们正好去开开眼界,看看御门听审是什么排场!”“是啊,我在地方待了十年,连总督都没见过几次,这次能亲眼见陛下审案,回去能跟乡亲们吹一辈子!说不定还能写首《午门听审赋》,传出去也能博个“才名’!”

武选司的老郎中们听了,连连摇头,却没人敢提醒一一他们知道,等明天到了午门,看到满地的缇骑、亮闪闪的绣春刀,还有可能溅到身上的血,这些人就笑不出来了。

午门的石狮子,可不是看风景的,是吃人的。

相比之下,京营的气氛要平静得多,甚至透着一股肃杀的威严。

演武场上,王守仁穿着银色的盔甲,正在给五百精兵分配任务,每个人的甲胄都擦得锂亮,能映出人影,手里的长枪在晨光中闪着寒光,枪尖映着刚泛起鱼肚白的天,蓝得发冷。

“第一队,守住午门东侧,防止有人从东华门逃跑;第二队,守住西侧,盯着西华门;第三队,跟着我,守在陛下的仪仗旁边,寸步不离!”

王守仁的声音清晰有力,像敲钟,每个字都砸在士兵的心上,“记住,你们的任务是护卫,不是审案,无论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都不许擅自行动,不许交头接耳,不许露出惧色!”

“除非有人敢冲击陛下的仪仗,或者煽动官员闹事,否则不准拔刀一一刀出鞘,就得见血,明白吗?”“明白!”

士兵们齐声应道,声音震得营地里的旗帜都在摇晃,旗杆“嗡嗡”响,像龙吟,他们的腰杆挺得笔直,眼神锐利,没有半点犹豫一一经过半个多月的操练,他们早就不是当初的“兵油子”,而是朱厚照手里最锋利的刀。

一个队长忍不住问,声音里带着一丝犹豫:“参军,明天真的会动手吗?那些文官虽然可恨,可毕竞是朝廷命官,有的还是三朝元老,真要廷杖,怕是会引起朝野震动,万一……万一他们的门生故吏闹事怎么办?”

王守仁看了他一眼,眼神坚定,没有丝毫动摇,他拍了拍队长的肩膀,语气沉稳:“陛下让我们护卫,我们就做好护卫的事,守好自己的位置,不该问的别问,不该管的别管。”

“至于其他的,自有陛下裁决一一陛下要打谁的板子,咱们就按住谁;陛下要抓谁,咱们就绑谁;陛下要杀谁,咱们就看着,别让他跑了。”

他心里清楚,明天的午门,绝不会平静,刘健、谢迁他们肯定会反扑,会喊冤,会煽动百官起哄,甚至可能有人想“死谏”博名声,但陛下早就等着他们跳出来了一一跳得越高,摔得越狠,正好借这个机会,把文官集团里的蛀虫全清干净。

夜幕降临时,京城的各个角落里,官员们的府邸都亮着灯,烛火摇曳,像鬼火一样,映着一张张焦虑的脸。

有人在连夜写辩词,笔尖“沙沙”写着,眼泪却“吧嗒”掉在纸上,把“臣无罪”三个字晕得模糊;有人在跟家人告别,抱着年幼的孩子哭,把银票、田契往妻妾怀里塞,让她们“万一出事,就带着孩子回乡下避祸”;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只是个小官,不会被注意到,却翻来覆去睡不着,枕头都被汗浸湿了,一闭眼就是午门的石狮子和锦衣卫的绣春刀。

只有那些经历过成化朝、见过洪武爷旧制的老臣,才明白御门听审意味着什么。

他们守在祖宗的牌位前,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