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第35章 温言寄社稷,老臣意难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章 温言寄社稷,老臣意难平(2 / 3)

声道:

“太祖爷扫平群雄。

驱逐鞑虏。

历经十余年征战,九死一生。

创下不世基业。

自然不易。”

“太宗爷靖难之后。

五征漠北。

迁都北京。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容易吗?”

朱厚照又问。

指尖轻轻拂过窗台上一盆新抽芽的兰草。

那嫩绿的叶片上还沾着晨露。

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像太祖爷当年没擦干净的刀光,又像太宗爷北征时的霜雪。

谢迁接口道:

“太宗爷开疆拓土。

亲率大军深入漠北。

多次遇险,甚至身中流矢。

莫定大明盛世根基。

亦是艰难。”

朱厚照这才转过身。

目光落在两位老臣身上。

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然一一那怅然里,藏着对先祖的敬畏,也藏着对当下的无奈:“打江山难。

守江山更难。

太祖、太宗用刀枪打下的江山。

到了我们手里。

要靠法度守。

靠民心护。”

“可要是连管钱的、领兵的都想着中饱私囊。

要是连内阁首辅、次辅都纵容贪腐。

这江山还能守多久?”

他拿起那本盐商账册。

却没再翻看。

只是轻轻摩挲着封面。

封面磨得发毛,是张锐藏了十年的旧物:

“江南盐税每年该收五十万两。

户部有定数。

可实际入库的。

连二十五万两都不到。”

“剩下的钱去哪了?

进了你们的门生、故吏、姻亲的口袋。

进了盐商的地窖。

最后还要让百姓替你们填窟窿

河南灾荒时,百姓卖儿卖女换盐吃。

你们的门生却在扬州建金銮殿似的别院。

这就是你们说的“守江山’?”

刘健的肩膀剧烈颤抖。

像寒风里的枯叶,随时会被吹断。

他想辩解“此乃弘治朝积弊,非臣一人之过”。

却被朱厚照接下来的话堵了回去,连嘴都张不开。

“但朕也知道。

你们不是张锐、王逊之流。”

朱厚照的声音忽然缓和下来。

目光扫过刘健花白的胡须。

胡须上沾着点灰尘,是方才跪地时蹭的。

“刘首辅四朝元老。

当年在景泰爷病榻前力保太子(先帝)。

没让外戚夺了储位。

在弘治朝弹压张鹤龄。

没让他把国库掏空。

这份功。

朕记着。”

他又看向谢迁。

目光落在谢迁掉在地上的象牙笏板上一一那笏板上的“清廉慎独”,还能看清刻痕:

“谢次辅当年主持会试。

拔擢了不少寒门士子。

像王守仁,就是你点的二甲进士。

没让文官集团全成了士绅的傀儡。”

“先帝晚年怠政。

是你领着内阁票拟。

处理奏折,任免官员。

才没让朝政荒废

这份劳。

朕也记着。”

这话像一道暖流。

瞬间冲散了暖阁里的寒意。

刘健和谢迁猛地抬头。

眼里满是难以置信。

眼眶都红了一一他们原以为等待自己的是诏狱的铁链、午门的斩首。

却没想到皇帝不仅没提治罪。

反而细数起他们的功绩,连几十年前的小事都记得。

“陛下……”

刘健的声音带着哽咽。

这位历经四朝、见惯风浪的老臣。

此刻竟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差点掉下来。

“朕刚登基。

大明经不起折腾。”

朱厚照打断他。

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却少了几分方才的凌厉一一那威严里,藏着权衡,也藏着决心:

“内阁是百官之首。

你们俩要是倒了。

六部尚书、地方巡抚都会慌。

文官集团一乱。

蒙古人说不定就要趁机南下。

宁王、安化王也会蠢蠢欲动

朕不能让太祖、太宗的心血。

毁在朕手里。”

谢迁的心脏猛地一缩。

终于明白皇帝的用意一不治罪,不是忘了他们的过错;提功绩,也不是真要嘉奖。

这是在告诉他们:

朕手里握着你们的把柄,随时能让你们死;

但朕暂时不动你们,是为了稳住朝局;

可你们也别想再像从前那样,纵容门生贪腐、跟朕对着干。

“守江山。

靠的不只是刀枪。

还有人心。”

朱厚照走到案前。

将卷宗合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