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31章
晏宜没想到,她很快又听到了董氏的消息。会试将近,晏宜怂恿汪老板推出了一个购买举业用书送笔囊的活动。姚家是做丝绸生意的,每年多多少少有些卖剩下的、略有瑕疵的绸缎边角料,很适合用来做笔囊。
又是小小地赚了一笔,还顺带清了清姚家的库房。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晏宜居然靠着这些小打小闹的买卖,攒下了二百两纹银!
要知道永光年间,一户四口的中产之家一年的花销也才60两银子。这也足见明代卖书的暴利。
一套新刻的《清平山堂话本》要足足四两银子。上回她问春和,一两银子能在市面上买些什么,春和说,一两银子早些年能买两三百斤大米,七八十斤猪肉,这几年到处大早,物价飞涨,但也能买上几十斤大米,十几斤肥肉。晏宜在现代的时候,老师总是告诉他们,知识是无价的,要好好学习。但穿越到明代之后,知识怎么会没有价格呢?简直每一个字都在明码标价。她突然很庆幸自己是一个还算热爱学习的现代人,她生活的时代,只要一个人真的想学习,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唾手可得。她在互联网上浏览过官方的古籍电子数据库,看过各种烹饪的教程,自学了吉他,甚至连出版社的面试都是靠着网友分享的教程顺利通过的。可是这个时代的人呢?能够识字已经是小康人家,博学多识的都是像她哥哥姚启元和大才子贺仪那样出身优渥又自身天赋过人的官二代。更不必说只有极少数的开明士绅家庭的女孩子可以读书。唉……客户群体还是太小了啊,什么时候能把她的书卖给所有人?二月十二是百花生日,苏州那边的习俗,这一日要在家里种植的大小花卉枝干上都系上一条红绸,称之为“赏红"。这一天也是姚三姑娘的生辰。姚老太太从前格外看中这个孙女,也是因为相信她是百花仙子投生,如今看来,不提也罢。翻过年,晏宜就十五岁了,照例,要举办及笄礼,意味着她长大成人,很快可以嫁为人妇。
坐在紫檀木太师椅里任人打扮的晏宜闻言,忍不住翻了个白眼一一你们都是在犯罪啊!
明代的及笄礼很复杂,尤其是姚家这种曾经出过高官的书香门第就更讲究各种各样的规矩。
首先是要为晏宜寻找一位才德兼备的女性长辈做“正宾”,也就是到时候给晏宜簪簪子的人。
一开始晏宜的父亲姚二老爷想让自己已经出嫁的妹妹孔姑太太来给晏宜做正宾。
这位孔姑太太待字闺中的时候,正好赶上父亲二度入阁,风光无限,趁着这股东风,嫁到了圣人门第孔家。
虽没有衍圣公的爵位,但家境也是相当殷实。只是秋天的时候去信给孔姑太太,到了开春,姑太太才回信说自己的婆母病了,要侍疾,一时半会走不开。
时间变得仓促,姚二老爷只好退而求其次,在京中物色同样身份尊贵又有美名的贵妇人。
但诰命品级高、炙手可热的和姚家没什么来往,找一些寒门小户的,姚老太太又不愿意。
她还存着一个想头,想在晏宜的及笄宴上替姚韶仪寻找好人家。姚家的男人都没有什么建树,所以她就把目光都放在了这四个貌美如花的孙女上。
大姑娘维仪开了个好头,嫁给了总兵的嫡长子,妙仪、晏宜也都定下了不错的婚事,韶仪自然也不能浪费了。
正在这个节骨眼,翁夫人上门了。
张氏见姚老太太为晏宜及笄礼的正宾烦恼,大大咧咧地道:“不如就让我二嫂来当正宾,她可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这福气哪里小得了?”姚二老爷讨厌她粗俗上不得台面的样子,呛道:“行了!那我还不如给晏儿找只母猪当正宾。”
眼见两人剑拔弩张就要大吵起来,鹿鸣堂外院的小丫鬟进来禀报,前兵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武毅公的遗孀翁夫人来访。姚老太太有些印象,那日就是这位夫人把晏宜送回家的,当下点点头,还让尚妈妈亲自接人进来,又让小丫鬟赶紧上茶上点心。不知为何,姚二老爷听到翁夫人的名字,神色有些不自然。晏宜在边上察言观色,心里不由YY起一本50万字的狗血言情--难道这位翁夫人和她爹曾经是一对苦命鸳鸯,被长辈强行拆散,所以翁夫人一怒之下嫁给大了她好几十岁的老男人?
难怪那天主动提出送她回来,却对她冷若冰霜,原来是为了她爹这个渣男,迁怒她了!
晏宜还记得翁夫人的好处,也喜欢翁夫人这种手腕高超的女强人,不由暗暗握紧拳头--她要和她爹划清界限!
翁夫人是坐着泥金暖轿过来的。
不同于喜欢高头大马,宽敞车厢的张氏,翁夫人更喜欢人力,除了第一次送晏宜回府是在深夜,因为有宵禁的缘故坐了马车,其余几次和晏宜一同出门坐的都是八个轿夫一起抬着的宝顶绘彩大轿。财力之丰厚,手面之豪绰可见一般。
翁夫人一进来,就脱下自己身上披着的猩红鹤羽大氅,自然而然地递给边上的晏宜。
晏宜也非常熟练地接过后抱在自己怀里,像个温顺的小丫鬟似的。翁夫人没有见礼的意思,随意坐到了姚二老爷让出来的主座。她已故的丈夫潘尚书因为剿匪有功,生平被封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