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大明第一书商> 第 30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30 章(1 / 2)

第30章第30章

苏显之的书案上放着一张墨迹还未干透的草纸。那是他誉抄程文之余读的一首贾岛的小诗。

晏宜走过去,拿了起来。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把以示君,谁有不平事?”这是永光二十八年的二月初了。

春风似剪刀,杨柳裁成叶。再有半个月,会试就要开考了,北京城里的会馆已经人满为患,从各地前来北京赶考的学子从去年年底就云集在此,一整个过年北京城里都是书声琅琅。

晏宜还跟着翁夫人前往杭州商人设在北京的"仁钱会馆”给借住在此的举子们送过米面粮油和御寒衣物。晏宜这才知道翁夫人原来和这具身体的亲生母亲一样都是杭州府人士。

她还借机卖出去了几十本时文集。

汪老板说了,晏宜有想出的书,可以找他。她出底稿,汪老板出雕工、印工和现成的书肆。书卖出去之后他们三七分成一一自然了,晏宜不可能是那个“七”如果她能帮着卖书,汪老板也愿意给她一些分红。反正汪谅书坊里多的是吃灰的举业用书,晏宜立刻狗腿地向翁夫人提议一一既然要去探望同乡举子,做情感投资,那怎么也得带几本时文集吧?上辈子她最喜欢给亲戚家的小孩儿送教辅资料了。想到苏显之方才说要搬出苏家,晏宜试着问道:“我和仁钱会馆的管事有一面之缘,你要不要先去那住几日?”

反正苏显之很快就要考中探花了,到时候自然有工部给他准备号舍。苏显之却拒绝了:“不必了,会馆人员嘈杂,不适合温书,再说了我又不是杭州府的学子。”

古代的会馆其实就是同乡会。明代对同乡、同年、同窗、同僚都看得很重。苏显之柄国的时候,但凡少得罪一点上述的人,也不至于最后被绍庆帝下狱治罪的时候连个上疏为他抗辩的人都没有。“你怎么会认识仁钱会馆的管事?"苏显之狐疑地打量着她。“哎呀,这个!”

明代人说“有一面之缘"就是关系还不错的意思,但晏宜说有一面之缘,就真的是见过一次啦。

而且还是站在翁夫人边上,像只老实的鹌鹑一样打声招呼这种见法。“那……"晏宜拒绝回答这个问题,立刻打岔道,“要不你住到汪谅书坊去,我和老板亦有些交情。”

“你又是怎么和汪老板有的交情?"苏显之上上下下地打量着这个娇美明艳的女孩,觉得又重新认识了她一回。

“我在书坊买书啊。”晏宜回答得十分理所当然。“你还和谁有交情?一并说来听听。"苏显之凤眼斜睨。“没有了,你算吗?"晏宜立刻乖觉地吐了吐舌头。苏显之没理会她,只是让她早点回家。

“可是我想找你啊!”

她话还没说完,就被赶来的春和捂着嘴巴,拖出了苏显之的小屋。翠茵在一旁补刀道:“姑娘,奴婢觉着这位苏公子不如萧家大哥儿。”晏宜哼了一声:“你懂什么。”

任何时候,同人女都觉得自担是最好的。

翠茵说:“这位苏公子是长得很好看,但是家里穷啊!您看看,住的屋子破破烂烂的,比咱家的茅房还要寒酸。奴婢刚才已经打听过了,他不是京师人士,又父母双亡,家底甚是单薄,就算考中了进士,也买不起京城的房!”晏宜听得差点一口水喷了出来一-可见从古到今,北京基层公务员都是买不起北京的房的。

晏宜摆了摆手,问她:“你知道′东食西宿'的故事吗?”翠茵困惑地摇了摇头。

晏宜于是清了清嗓子,大摇大摆地讲了起来。“从前村里有一户人家,闺女生得很美,村东头和村西头的两户人家都来为儿子求娶她。村东头的人家家境富裕,顿顿吃肉,但儿子生得很丑,村西头的人家正好相反,儿子生得白皙俊秀,但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姑娘的娘就问她,你到底想嫁给谁呀?”

“那姑娘怎么说?"晏宜讲小故事时语气轻快,表情生动,很有趣味,睁眼瞎翠茵不由听得迷住了。

晏宜接着道:“那姑娘说,我能不能白天在村东头的人家吃饭,晚上在村西头的人家睡觉呀?”

她说着,还捏起嗓子,换了个尖尖细细的声线。立刻挨了春和一个爆栗:“越发胡闹了,说的这些话简直就是不堪入耳!让老太太听到了,非再传一顿家法不可。”晏宜撇了撇嘴,嘟囔道:“这才哪到哪…

明代各种地摊小说和黄段子集简直不要太多,每一个都比她说的劲爆。她还怕自己正着手编辑的这本《故事荟》打不过同行们呢!一一上次小试牛刀卖出了大几百本绣像本《绝代佳人故事集》后,晏宜小小地发了一笔财。

虽然在哥哥姚启元眼里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末利,还比不上张氏随手送她的一套金头面,但是对于21世纪的小市民晏宜来说,已经是很丰厚的外快收入了。对于创收,她向来无比热衷,自然要趁热打铁,再和汪老板合作出几本书。但她没有文抄公系统,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都已经出版了,雇人写书成本太高,自己写书时间太久。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故技重施,拼凑些短篇故事她在现代的时候就是《故事会》《知音》《小说绘》等一众杂志的忠实议者,姚家的万卷楼里还有祖父姚燮苦心收集来的上百本志异传奇和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