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西内(三)
徐回离开的旬月之间,徐直无一日不在担心他的安危。她对待政治一知半解,知晓出使吐蕃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是也跟所有心怀国家的大唐百姓一样,视之为一种荣誉。在这之外,还有对未知心怀的侥幸,吐蕃对她来说是一个神秘,遥远的国度。
尽管这个国家曾经一度跟大唐保持着十分密切的交流,昔日的长安国子学校,轻易就能看到吐蕃学生的身影。他们的赞普挑选国中聪慧年轻的贵族子弟,派遣他们来到大唐做留学生,学习这里的经学,研习中国的佛经,回国之后将佛教和科举取士的经验在吐蕃大面积传授。
她成长的洛阳,也不乏慕名而来的吐蕃人,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名声在外的万国第二大城市,这里一样汇聚着天南海北的民族,上演着多姿多彩的民俗。阿回告诉过她,阿爺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带她和徐回走在洛阳古朴繁华的街市上,指着路过的外国人,教他们如何根据服饰辨别他们所属的民族,再根据民族的特征讲授一个国家的历史,这些历史常识往往会涉及他们的国都,他们的领袖,他们的百姓。
吐蕃,在大唐的西边,首都逻些城与长安相距八千里,境内有拔布川和逻婆川,天气常阴,风雨雷电,晦明变化,盛夏的气候与暮春之中国相同。吐蕃人出自西羌的别种,国家建立的时间非常遥远,没有文字,刻木结绳,尊卑有别,贵贱有等。其王为赞普,国家百姓重壮贱老,讲求忠诚,大臣给先王殉葬,崇尚奋勇,士兵以战死沙场为荣,厌恶失败,把怯懦和病死看做耻辱。弃宗弄赞时期,制定文字,改革法令,统一国家,与佛教国家天竺进行频繁交往,战马武备渐趋强盛,遂霸西域。
贞观八年,来长安朝贡。
乾元二年上元节,改元大历。
大历一年春,大唐的百姓才如梦初醒,从蒙昧混沌中隐约察觉,西边的吐蕃人在侵略大唐的战争中究竞扮演了何种角色,他们对大唐的边疆又构成了怎栏的威胁。
原来吐蕃既不是中原王朝向来所宣扬的低中国人一等,更不是从边疆回来的士兵口中所鄙弃的那样屡战屡败,唐朝也不再是那个屡战屡胜的唐朝,就连剑南地区都在陆陆续续沦陷于吐蕃。
大历年间,大唐内外交困,内政上正在着手改革两件事情,一件是税收,一件是食盐专卖。
租庸调被废除,改行两税法。
改革榷盐法,在全国设置常平盐仓,借商人之手调控盐价。广开财源,同时对藩镇和周边民族用兵。
周边民族之中,吐蕃首当其冲。
全国各地都在渲染吐蕃对大唐王朝造成的破坏,信誓旦旦地宣称,保护好自己的民族和百姓,维护汉人赖以生存的疆土是大唐子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茶楼酒肆里坐着的那些愤慨偏激的人们,无不支持大唐的再度征兵,很多人文人写诗唱和,表示自己愿意弃笔投戎,纷纷宣扬着要对吐蕃用兵。唐吐战争似乎一触即发。
但是作为大唐首都的长安,本来政治敏感度最高的长安,理应率先做国家决策引导之表率的长安,却是另一番光景。长安百姓更厌恶的是回纥人。
回纥人,世代居住在瀚海沙漠以北,与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芯、阿布思、骨仑屋骨恐并属铁勒九姓。唐初依附于突厥,贞观年间,助大唐讨平薛延陀,受到太宗嘉慰,遣使招抚,九姓部落并来长安朝贡,太宗赐金帛,奏十部乐相送,回纥人开始大规模进入大唐百姓的视野。太宗、高宗相继在回纥设置瀚海都护府、燕然都护府,加强对漠北民族的统治,将回纥部落纳入唐朝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疆域。天宝年间,突厥衰弱,回纥趁机将其荡平,代其称霸漠北,势力臻于极盛,建国,国号”回纥”,中原百姓称之为"回纥汗国”。
“安史之乱",回纥助唐军收复两京,回纥人的踪迹开始遍布唐朝国境,长安、洛阳随处可见回纥人为非作歹的身影。徐直无聊的时候,会央着李正己给自己讲长安最近发生的事情,她想了解国家局势,从里面探知一点吐蕃的近况,借此去猜测徐回目前安危的可能。但是像驻军,招兵,布兵,准备对哪个国家用兵,本来就属于国家军事机密,如果不是到了战争无可避免的时候,官员绝对不会说出来给百姓和闲杂人等听。除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舆论,长安百姓也不会特意去往更深入的一面去打听。有时候甚至到战事结束,百姓还不知道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包括那些征来的士兵,很多也是到了战场上才知道自己要为什么任务而战斗,他们大部分时候只需要服从将帅的命令。
所以李正己能隐约跟她讲的也就是外面的人如何对吐蕃不满,至于更深刻的见解,更详细深远的国策,李正己口风严谨,不肯对她透露半分。她没有别的人可以问,如果没有李泽的授意,其他的宫婢内侍几乎不太跟她说话。
她再问,他就会转而给她讲其他国家的事情,譬如最近在长安势头正盛的回纥。
回纥帮助大唐收回洛阳之后,唐朝政府每年都要向回纥采购固定数量的马匹,支付的金额非常庞大,远远超出了马的市值。而且回纥人自恃有功,骄奢暴横,经常向大唐提出无礼的要求,供应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