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两京纪事> 剑南(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剑南(二)(1 / 2)

第34章剑南(二)

当徐回在监狱里看到李随族人的那一刻,他就对徐直的身世再也没有什么怀疑了。胡人的眼睛,李随说的话,过往生活中的蛛丝马迹,都让他无比笃定,徐直就是李随的女儿。

个中曲折,他尚且弄不清楚。但是陛下让他来此处的用意,却是昭然若揭。他是要让他看到李随族人的下场,让他打消娶徐直的念头。其实何止,只要他敢娶徐直,无论给徐直找怎样的身份,都会有人想方设法把这一切暴露在阳光下面。届时,她复杂的身世一定会招来很多非议,他不仅护不住她的命,他自己的命也将摇摇欲坠。

他为什么能被封为翰林学士兼知制诰,他家世平平,没有名声,只凭才华和李泌三言两语的推荐,就能平步青云,坐至公卿吗?一个人若没有深厚的基础,如何能守得住这些平白得来的东西?

但他愈加忐忑猜疑,李泽就对他表现得越发信任宠幸。宦官带走了徐直,徐回去向他讨要,他想辞官归隐,如果让他在前程和徐直之间做选择,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徐直。李泽不见他,徐回就想去敲登闻鼓,但是他还没敲,他正犹豫不决。尽管他为徐直的失踪心急如焚,心里却依然保持了两分冷静。登闻鼓是为没有官阶的究人,为怨案和急案设置的。按照大唐律令,平民敲了登闻鼓,京兆府的人就得带他去见皇帝。他此刻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觐见皇帝,他拒而不受。敲登闻鼓就是表明自己主动放弃了朝官的身份,他以平民之身诉怨,只是请求李泽能将他的妻子还给他。

不过他要怎么向受理此事的人描述呢?若是见到了,他该怎么陈述冤情呢?如果理由不够充分,冤情不够怨,他们会叛他一个妨碍公职罪,以他扰乱治安为名,给他判刑。

即便如此,也很快惊动了京兆府的衙官,他们到来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问他站在此处有何缘由,而是直接把他执到了京兆府的监狱。他不仅没能见到李泽,没能确定徐直的安危,自己也变成了阶下囚。百姓越级行事,被视为僭越,国家官员自贬身份,降级行事,被视为对官员身份的否定。他轻率的举止,侮辱了整个官员群体。这件事情传开之后,众朝官都很气愤,他们认为陛下破格提拔他本来就已经很过分,他为了寻找一个女人,行事如此肆意妄为,简直是不把大唐官员的荣誉放在心中。侍御史崔熙为此事上表,认为应该叛他流刑,免官禁锢,永不录用,同时还要对推荐他的官员给予相应处罚,一并流三千里。李泽深以为然,事实上,他恨不能马上判给徐回一个死刑。但是医师给徐直诊治完,是如何说的呢?

说她吐血,是因为情绪起伏不定,波动太大导致的。如果现在就让徐回死,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办法,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事情,她的心情只用起伏一次就够了。然而她还在生病,这个他喜闻乐见的噩耗会不会要了她的命,他实在有点不确定。这个没出息的东西,她就是喜欢徐回。只是叛他流刑,李泽又觉得不够,他很不满意,而且他不想牵引到李泌。恰好此时剑南道正在兵变,四镇、北庭兼邠宁节度使马宁率领兵团前去抵御,剑南西川节度使张英穷途末路,勾结吐蕃入寇。天宝以后,边镇驻防兵纷纷调入内地抵御安史叛军,致使边防空虚,吐蕃国势正盛,趁机蚕食鲸吞,侵占大唐西北数十州。数年之间,凤翔以西,邠州以北,尽数没于吐蕃之口。

李泽下诏,加授徐回右散骑常侍,命他出使吐蕃,修两国之好。不仅不惩罚他,还给他升官,当众夸赞他有相才。只差明着说,爱卿此去若能活着回来,朕即刻拜你为相。众臣竞然毫无异议,因为他们只要一站出来反驳这个决定,李泽很可能就会换一个人出使吐蕃,万一这个人是自己,绝对命不久矣。天宝十五载以后,出使吐蕃的使臣全部被扣留。有的被当做奴隶,有的被赞普强迫同化,住蚝帐,居拂庐,以牛羊乳酪为食物,穿羊毛褐衣,赞普死了还要给他们殉葬,这对自诩文明的汉人来说是苟且忍辱。而且吐蕃山脉连绵,积雪云遮,地有冷瘴,气候难当,中国人到了那里,很容易呼吸不畅。在这样的环境下,思念故国,该是怎样的心情?即便侥幸活下来,即便接受了那里的生活,魂牵梦萦的祖国真的能轻易被遗忘吗?更有甚者,吐蕃的酋长、笼官们,会把抓来的使者带到阵前,让他们引路,带头攻打自己的祖国。倘若不从,就会跟其他在唐吐战役中被吐蕃俘虏的中国人一起,被杀了祭阵。

到了那里的人,除了日夜盼着唐军能打入吐蕃境内,带他们回去,几乎别无希望了。

李泽真的是重视他吗?

他还兴致勃勃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徐直,言说出使吐蕃虽然危险,功劳却很大,这等美差,只有徐回能胜任了。

徐回为了自己的前程,毅然决然决定前往。两个人都向他请求,再见彼此一面。

李泽大度地同意了。

反正今年春夏,唐军就打算对吐蕃用兵,展开大规模攻势。唐朝也扣留了很多吐蕃的使者,到时候两兵相交,最先牺牲的就是这些使臣。如果徐回死了,徐直绝对赖不到他头上,他还会给徐回加官封爵,风光安葬,彰显一番宽宏大量。有兄弟的官位做仰仗,娶她也是顺理成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