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大明天幕:曝光我将成为千古一帝> 第111章 朱元璋的政策弊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1章 朱元璋的政策弊端(1 /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是《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中的一句词,也是大明中祖一朝知名女词人郁青黛写的】【她和中祖之间有一段爱恨情仇的故事,最终和中祖闹翻,与书卷、山水为伴侣,再也爱不上任何人,孤独终老】

大明·应天府·明王府一

朱祁铄很是惊讶,有些呆愣,这首词,不是纳兰性德的吗?

难道大明除了他是穿越过来的,还有其他人?

好好好,大明知名女词人,是抄袭的是吧?

一旁,戴若萱轻哼了一声,对朱祁铄又多了一个红颜知己表示不满。

朱祁铄“嘿嘿”的挠了挠头。

【后世还有许多人将中祖和郁青黛的故事编写成爱情故事,还拍成了电视剧,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不过这些电视剧大多数改的有些魔幻,把有为的中祖塑造成了被女人耍得团团转的痴情帝王,所以在看这电视剧之前,大家可以先去了解一下史实】

【我们继续讲中祖推行的“摊丁入亩”】

【随着中祖带着兵马下江南,江南的那些地主士绅自然都是害怕的,尤其是见到苏州常熟县那些地主的下场后,地主士绅们一个个都不敢反抗,老老实实地奉行中祖的“摊丁入亩”】

【从此大明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被放开,为大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大明的百姓也从沉重的人口税收中解脱出来,有了时间去思考星空和大海,这也变相地推动了大明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摊丁入亩”同步进行的改革,还有“火耗归公”“养廉银”】

【从大明建立开始,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有俗语道:“一口碗可装山河日月,半根拐杖可量社稷乾坤”,他恢复了华夏大地,功绩赫赫】

奉天殿中,朱元璋听到天幕对他的赞美之词,露出享受。

他不喜欢听人的阿谀奉承,那太假了。

但后世人的赞美,明显保真。

“哈哈哈哈哈哈,言过了言过了,其实咱也没那么伟大”,朱元璋摆了摆手,谦虚道,只是那脸上的笑意就没有停止。

群臣腹诽:老朱,你谦虚的时候能不能别笑,这谦虚可真是太假了!

若是朱祁铄此刻在奉天殿,肯定会大笑,应该根据前面的“养廉银”,他大概猜得出后面的天幕要说什么了。

【但是……】

朱元璋的笑声戛然而止,神色紧绷。

但是什么?咱难道还做过什么坏事,难道是咱晚年和唐玄宗一样昏聩了?不会吧?

【但是,朱元璋在官员反腐败上,实在是理想主义者,完全脱离实际,这也是他被后世人诟病的一个地方,或者说,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空想主义】

【他以前生活在元末,见识到了元末那群官僚的腐败,所以他对那些官员,始终防有戒心,认为他们都是贪污受贿的必然实践者】

【他期望中的官员,应该是像儒家颜回那样“一笙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的圣人,作为皇帝治理下的官员,他认为官员应该是高尚的、怀有抱负的,而不是应该追求物质享受的】

【朱元璋认为,当官,就应该要甘于清贫,如果不能甘于清贫,又凭什么可以为百姓做事呢?又怎么能够做好事呢?】

【再加上明初经济凋敝和朱元璋是用严刑峻法治理官僚这些原因,朱元璋给明朝的官员俸禄定得极低】【有多低呢,我们用当时的知县来举例子,当时的知县是正七品官,根据《明史·职官志》,正七品官的年俸是90石大米,折算成白银大概是45两】

【45两白银的购买力,在中祖朝的时候,大概可以购买8460斤大米,或者4500斤猪肉,看上去很多,实际上很低】

【知县作为当地的父母官,一家子人我们加上仆人,也得有15人吧?这15个人一个月的伙食费,就算节省一点,一个月也得用5两,一年就是60两,这还仅仅只是伙食费】

【家庭中,除了伙食费外,衣服布匹、佣人的工资、人情往来,这些也是要钱的】

【一个当地的父母官,45两的工资,如果不贪污的话,正常的生活下去都是困难无比】

【这还只是正常的生活,知县作为父母官,也是要养幕僚团队的,最离谱的是,中祖朝之前,朝廷是不给官员发放办公经费的,知县的那些办公经费,全部要他自己掏钱】

【幕僚团队要不要钱?办公耗材,比如笔墨纸砚,比如车马轿子,这些要不要钱?底下给知县跑腿的下人,养这些人要不要钱?过往官员经过他的辖区,你要不要招待?这些统统要钱,而这些钱,都是知县自己本人掏腰包】

【就算仅仅只是养幕僚团队,就算幕僚团队只有中只有一个师爷(例如负责司法的师爷),也要花费100多两】

【最主要的是,官场上大家都知道肯定要给上级送点礼的,不然,对于上司来说,逢年过节,谁送了他们不清楚,谁没送,他们可一清二楚,他们让你升官可能办不到,但是让你办不成事可就太简单了】【这些数不尽的开支加下来,一个知县一年的收入需要有1500两白银左右,才能勉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