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的文章,反倒是解了燃眉之急。
而且即便是版面已经定下,只要还没有印刷,马俊明也要把文章放在下一期发表。
下一期《中小学外语教学》发行,正好是寒假结束,学校开学的日子,尽早让教师们看到二十四字英语整体教学法,他们能够尽快用起来。
马俊明说完事情,趁着喝茶的功夫,跟杨翊闲聊了一会儿。
看到桌上有正在翻译的稿子,便好奇问了一句,知道是资料室的资料,也没有多看。
杨翊的翻译水平他知道,前段时间《教堂司事》在学校疯传,他也看过。
马俊明把杯中茶喝完,杨翊起身笑道,“马老师,我再给你添点水。”
“别忙活了。”马俊明摆摆手,放下茶杯,“我先回去了,再把稿子整理整理,对了,你知道我们编辑部在哪儿么?”
“教四的三楼吧?”杨翊之前当门卫,学校各个科室在哪儿办公他都知道。
“嗯,没错,有时间去坐坐。”
杨翊笑着点头,“好,我送你。”
“留步。”马俊明摆摆手。
……
第二天,农历腊月二十八,阳历二月十四,西方的情人节,不过现在中国没几个人过洋节。
这段时间,整个燕京城都洋溢着迎接春节的喜悦。
虽然大学生们放假了,但是师大校园倒也不冷清,教工们的孩子天天在学校乱窜。
早上杨翊去员工食堂吃饭的时候,听两个大姐说中文系的老师在图书馆门口摆摊写春联,是免费的。
听到是免费的,杨翊就来了劲,吃过早饭就跟那两个大姐一起去了图书馆门口。
杨翊本来准备自己写门联的,虽然他字不是很好看,但是省钱啊。
既然有免费的,这便宜也不能不占。
不过到了地方发现,跟他一样来白嫖的人很多。
图书馆门口摆了两张课桌,中文系的副主任许嘉璐跟另一位杨翊不认识的老师正在奋笔疾书,给大家写对联。
等着白嫖的,排了条挺长的队,大概有十几个人。
图书馆门口阳光正好,杨翊便加入到队伍当中,一边晒太阳,一边等着领门联。
排到他了,许嘉璐抬头笑道,“杨老师,你自己可有什么想写的?”
杨翊诧异道,“还能指定内容?”
“可以,你要是指定内容,就省得我想了。”
杨翊想了想,笑道,“那麻烦许主任你帮我写,金也来,银也来,金银满袋;水也去,火也去,水火皆消;横批,一切顺遂。”
“这副对联,很实在。”
笑着说罢,许嘉璐挥笔将杨翊说的内容写了下来。
写完的对联放在另一张桌上晾着,等到晾得差不多,杨翊就抱着对联走了。
他走的时候,排队的人比刚才更多。
回宿舍的路上,杨翊忽然听到有人在后面喊他。
“杨老师。”
他转头看去,只见牛小奇正笑盈盈地朝他走来。
牛小奇手里拿着一封信,看着挺厚的。
杨翊一看是这么厚的信,下意识以为是退稿,就是不知道这退稿是从《上沪文学》退回来的《棋王》,还是《世界文学》退回来的《珍珠项链》。
等到牛小奇走近了,杨翊感觉更像是《棋王》,因为《珍珠项链》只有四千多字,绝对没有这么厚。
“昨天上午到的,你昨天没来,我就给你送来了。”
不得不说,牛小奇在传达室,工作要比杨翊认真多了。
之前杨翊在传达室的时候,从来不给人送信。
当然,牛小奇能给人送信,也是因为他去了东门之后,他的妹妹经常在传达室帮忙。
“麻烦你了,小奇。”
“杨老师不用客气,我还要去四合院那边送信,先走了啊。”说完,牛小奇就挎着小包朝着四合院跑去。
等到牛小奇走了,杨翊看了看信封,随即意外的发现,竟然是《世界文学》来信。
“难道又寄了稿纸给我?”
这厚度,肯定不是《珍珠项链》的稿子,杨翊只能想到黄晓辉又给他寄空白稿纸了。
他也没有急着拆信,一直等回到宿舍,才将信拆开。
信封拆开后一看,杨翊挑了挑眉毛,里面既不是《珍珠项链》退稿,也不是空白稿纸,而是一沓英文书。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只读了第一句,杨翊的脸上就浮现出灿烂的笑容,因为这就是他最近一直想要的《老人与海》英文版。
上次他不过是在信中试探性地问了黄晓辉一句,没想到人家真就把事情给办了。
小说是铅印的字,应该是从某本书上面裁下来,胶封已经没了,用一个塑料夹子夹着。
杨翊认真地对照着页码一页一页往后看,看到最后他松了口气,很好,非常完整,没有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