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感慨,杨老师真是个克己复礼的君子啊。
大概是张会君端盆的时候,香味散了出去,不一会儿就有几个眼睛冒绿光的同学找了过来。
只不过,他们到的时候,盆里面连口汤都不剩了,麻雀的骨头渣都被张会君用碗刮得干干净净。
……
吃完没多久,杨翊就起身告辞了,他要赶学校的班车回城里面。
班车路过师大的东门,杨翊跟徐晓直接下了车。
下车之后,徐晓挺兴奋的,她一想到汪岁寒他们听到杨翊在《世界文学》上发表过作品后脸上浮现出的惊讶表情,就十分高兴。
“杨老师,下一期《世界文学》出来之后,他们肯定会找里面的《万事通先生》看,说不定今天回去就要找上一期的《世界文学》,看那篇《乡村医生》。”
没等杨翊说话,徐晓又说,“那篇《教堂司事》在他们学校肯定能传开。”
杨翊笑了笑,“这是你的功劳。”
“我就是顺手带过去而已,主要还是杨老师你翻译的好。可惜手抄太慢了,要是学校出版社能帮你做一个翻译集子就好了。”
“我们学校有出版社了么?”杨翊疑惑道。
“还没有,不过快了。我听印刷厂的刘老师说了,应该就是这几个月的事情了。”
“你消息还挺灵通的。”
徐晓得意道,“那是,杨老师你以后想要知道什么消息,只管来问我。”
其实徐晓消息灵通,杨翊倒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徐晓除了往学校印刷厂走动多,还参与学校刊物的编辑,关于这方面的消息肯定很多。
“正好我有个事情想要麻烦一下你。”杨翊顺势说道。
“杨老师你别说麻烦,有什么事情只管说好了。”
“你有什么渠道能搞到《老人与海》的英文版?”
“老人与海?”徐晓面露疑惑。
杨翊抿了抿嘴唇,得,就连徐晓都不知道《老人与海》,可见美国作家在中国传播确实少。
“就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大概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
“老人于海,嗯,我记得了,回头我帮你问问吧,北岛他们可能会知道。不行的话,我再找其他人问问,这个杨老师你不急吧?”
杨翊摇头,“不急,如果不好找,也不用花太多力气。”
“嗯,我知道。”
徐晓点点头,却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帮杨老师找到。
……
从电影学院回来,杨翊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每天在资料室坐完班,就去给慢班的学生上课,结束之后回宿舍翻译《烧马棚》跟《珍珠项链》。
按理说,干工作要先易后难,《烧马棚》跟《珍珠项链》比起来,肯定要更难,不过杨翊还是把《珍珠项链》放了放,先翻译了《烧马棚》。
他倒是也不急,基本上每天翻译出两千多字就停下,不让自己太累。
过些天,他要轻松些,因为英语班这学期的课要结束了,过些日子杨翊给他们安排完期末考试,就能给他们放了。
这样一来,下班之后,他能多出两三个小时时间,每天翻译的量也能跟着上来。
一转眼,就到了腊月。
来到腊月,年味就渐渐出来了。
这年头大家缺衣少食,对过年的重视却胜于后来,好像这一年的日子,都是为了除夕那一天。
特别是腊八一过,许多人家就已经开始准备年货了。
因为市场不发达,很多东西不是说想买就能随时买,所以要提前做好规划,三不五时地上一趟街,碰碰运气。
能早点买的东西,要尽量早买,一则是越靠近除夕就越难买到,二则是到时候再想买到,需要付出的钱就要更多些。
杨翊还是如往常一样,几点一线,偶尔会去一趟东门,问有没有来信。
信一直没有,杨翊后来去东门的频率也越来越低,到了二月一号,也就是农历腊月十五日,杨翊已经有一个礼拜没去东门了。
傍晚,杨翊正在给慢班的学生改试卷,宿舍的门被敲响了。
“杨老师。”
是牛小奇的声音。
杨翊连忙放下笔去开门。
牛小奇笑呵呵地拿着一封信,“杨老师有你的信,本来准备明天早上带去资料室的,但是想到你挺关心的,就给你送来了。”
“麻烦你了。”
杨翊接过信,看了看寄信地址,微微有些失望。
他将《棋王》投给了《燕京文艺》,但是这次寄信过来的却是《世界文学》。
“杨老师,信送到,那我先走了。”
“嗯,你慢走。”
杨翊笑了笑,等到牛小奇走后,他关上门回到桌边坐下,随即将来信拆开。
是编辑部寄来的,说是《教堂司事》过稿了。
《教堂司事》不是北岛帮忙接的活,所以杨翊直接把稿子寄给了《世界文学》,而《世界文学》自然也是直接回信给杨翊。
不过写信来的,还是杨翊的责编黄晓辉。
这次黄晓辉没有像第一次一样,用很长的篇幅跟杨翊讨价还价,而是直接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