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曼是教堂司事,但是他不会读写,新来的牧师希望他能够在三个月内学会读写,不然就要滚蛋,福尔曼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离开教堂,因为走错路,福尔曼到了一个陌生街道,心烦意乱的他想要找个卖香烟糖果的店铺,但走遍了整条街也没找到。
这让他发现了商机,决定在这里开个店,没想到店开了之后大获成功,后来的一些年里,他连着开了很多家分店,逐渐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
最后,在福尔曼存钱的银行,经理劝说他投资来获得更大利润,却发现福尔曼不会读写,根本不能签合同。
那个经理感慨,福尔曼连读写都不会,竟然闯出如此家业。
要是他会读会写,那该是多么有成就的一个人物。
福尔曼听了,笑着跟银行经理说,他如果会读会写,将会是一名教堂司事。
这部小说的首尾呼应,并没有点明任何主题,毛姆跟大家讲了一个颇为幽默的故事,但是在当时英国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就有了一点宿命论的味道了。
在那样的社会,人们的命运,越来越不受自己控制,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变化。
杨翊当天晚上就把《教堂司事》翻译完,然后他又在下面写了一段“译者注”,将毛姆创作这篇小说的背景写了上去。
他倒也没有对此进行任何主观的解读,只是把创作背景写出来,让阅读这篇小说的人自己去思考。
……
第二天,上午九点半,袁田又来了。
见袁田来了,杨翊挺意外,“不是说明天才来么?”
袁田摆手道,“我就是过来看看,不是来催小说的。”
“哦,那你今天要看么?”杨翊笑盈盈地问道。
听到这话,袁田一脸诧异,“你已经翻译出来了?”
“嗯,翻译出来了。”杨翊起身把挎包从门后取下,又从包里拿出《教堂司事》的稿子,“呐,给你。”
“真翻译出来了啊。”袁田兴奋地接过稿子,迅速翻了翻,随即朝杨翊竖起大拇指,“杨老师,你真快!”
“主要是比较短……”杨翊挠了挠脑袋,总觉得这对话有些不对劲。
袁田倒是没想那么多,问:“手稿就这一份吧?”
“嗯,就这一份。”
“好,那我回头誊抄一份,手稿还给你。”
“不急。”
“感谢的话就不多说了,我先回去了。”
袁田拿着稿子往外走,他着急回去看小说。
……
回到中文系办公室,袁田一屁股坐在自己工位上,开始看《教堂司事》。
袁田这边刚看一半,同事蒯风从外面进来,见他埋头看稿子,随口问了一句,“看什么呢?”
“毛姆的《教堂司事》。”袁田回道。
“毛姆的小说?你从哪儿看到的?”蒯风奇怪道。
他平时也关注英美两国的小说,毛姆也是重点关注对象,但是奈何毛姆的作品翻译太少了,而且一些翻译已经有些落后了。
“我……”
袁田刚要回答,蒯风一拍脑袋,“我知道了,你找杨翊翻译的。”
自从上次慢班学生们知道杨翊在《世界文学》上发表过翻译作品之后,这事在学校也渐渐传播开了。
蒯风看到袁田看的是一份手写稿,便一下子猜到了杨翊身上。
虽然蒯风不知道杨翊能去资料室是袁田促成的,但是他知道袁田跟杨翊关系不错,中文系那几个英语基础差的学生,都是袁田送到杨翊班里面去的。
袁田笑着点头,证实了蒯风的猜测,“没错,一个朋友弄来一份毛姆小说的稿子,我就拿给杨翊帮忙翻译了。”
“啧啧。”蒯风忍不住感叹,“你这是找了个专业的翻译啊,我家也有几篇英美作家的小说,能不能拿给杨翊看看?”
袁田撇撇嘴,“杨老师很忙的。”
蒯风笑着掏出烟盒,给袁田让了支烟,“袁老师你跟杨老师关系好,帮帮忙嘛。”
袁田笑着接过烟,“回头帮你问问。”
“好嘞。”蒯风又伸头去看袁田面前的稿子,“这篇小说有意思么?”
袁田一把将蒯风的头给推开,“我跟杨老师保证过,只有我自己看,不会传播的。”
“我也保证,不传播。”
“不行。”
“再给你一支烟。”
“不行。”
“中午请你吃饭。”
“还是不行。”
……
袁田把稿子看完,就誊抄了一份,然后将杨翊的手稿还给了他。
还稿子的时候,蒯风也跟去了。
蒯风带着两篇短篇小说,先将小说递给了杨翊,紧跟着又给杨翊让烟,“杨老师,你看能不能帮帮忙?”
杨翊接过烟,然后看了看蒯风送过来的这两篇小说。
一篇是福克纳的《烧马棚》,另外一篇是毛姆的《珍珠项链》。
看到这两篇小说,杨翊有些意外,他挺好奇蒯风他们都是从哪儿弄来的这些英文小说。
据杨翊的这半年来的观察,像毛姆、福克纳这些作家,他们的作品介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