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还有另外一种取暖方式,要是同学们都来上课,超过三十号人挤在一起,也能起到一些“取暖”作用,比之煤炉效果更好。
只是这个方法效果来得快,去的也快,学生们一走,就会把热量一并带走,甚至因为开门太多,让屋里比原来更冷。
砰砰砰。
有人敲门。
随即徐帆友的声音从外面传来,“报纸。”
杨翊拉开窗户,从徐帆友手上接过报纸。
报纸很多,总共有两大摞,杨翊费了老大力气才把报纸接进来,同时接进来的还有清单。
杨翊扫了一眼清单,就把报纸拎到一边了。
虽然徐帆友把报纸送到他这里来,但是分发报纸的工作并不是他来做。
东门的传达室总共就他一个人,要是工作都放在他身上,根本做不过来。
报纸送过来之后,一般都是牛门那边的人来去,然后跟办公室的人对接、分发。
牛门除了要协助分发报纸,另外,几个门唯一一部电话也是在牛门,如果是要打电话来找学校的学生,一般会把电话打到那边去,然后牛门那边跑去喊人接电话。
不管多远,牛门的人都会跑去找。
之所以这样安排,自然还是因为牛门的人多,能忙得过来。
见杨翊把报纸放在地上,徐帆友笑道,“你看看今天的《文艺报》吧。”
窗户拉开之后,凛冽的寒风吹了吹了进来,让杨翊打了个冷颤,他缩着脖子收了收衣领子,问道,“《文艺报》怎么了,文艺界发生了什么大事?”
“你看看就知道了。”徐帆友卖了个关子,然后骑车走了。
杨翊把窗户关上,从地上那堆报纸里面取出一份《文艺报》来。
《文艺报》是8开十六页的报纸,上面的内容密密麻麻,也没个目录,想要找想看的内容,还得一版一版的去看。
杨翊先看了看头版,没什么特别的,都是文艺界最近的一些消息,比如某某省作协举办了什么文学笔会,某某出版社公开招聘副总编辑,某某市的宣传部组织作家艺术家外出采风……
这些消息,没一个是杨翊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