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顺眼的直接当空气——这日子,舒坦!
刚从胡同里拐出来,踏上宽阔的马路,冷不丁就有几辆自行车叮铃铃地掠过眼前。
要说四九城的自行车,那可真不算少。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这儿的自行车就超过十万辆了。
如今整个四九城,怕是有二十万辆都不止。
这个数字听起来不算少,可跟四九城几百万人口比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
所以眼下这个年月,能拥有自行车的终究是少数人。
“是时候置办辆自行车了。“何保国心里头琢磨着。
有了自行车,出门既体面又方便,连说亲都容易些。
就说每天去鸿宾楼当差,再接送闺女上下学,有辆自行车能省多少事。
关键是眼下还没到凭票供应的年代,买自行车倒不用自行车票或者工业券,兜里有钱就能提车——当然,前提是能抢得到。
毕竟现在自行车牌子就那么几个,每个厂子的产量也高不到哪儿去。
至于价格嘛,大概一百五十块上下就能拿下。
可问题是,好多人攥着钱在供销社门口排长队,但凡有新车到店,眨眼就被抢光了。
要说买自行车的钱,何保国倒是不愁。哪怕买十辆八辆普通款,只要不是顶贵的型号,他也能痛快掏钱。
可钱再多也架不住没货啊。
不瞒您说,这年月买自行车跟摇号似的,得排队等上几个月都是常事。
要说最吃香的牌子,还得数永久牌。
何保国记得清楚,1952年也就是明年,永久牌的年产量能到三万辆左右,具体好像是两万八千辆,差不多占了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今年估计得少些。这意味着什么?
就算把全国产的自行车都运到四九城来,也填不满这个窟窿。
所以啊,这年头想买自行车,光有钱可不成。
何保国暗自叹气,看来非得托人找关系不可了。
真是造化弄人!
买个自行车都得走后门,这叫什么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