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可好?“!“礼部侍郎看到地上的信件,目眦尽裂,身子一下子软了,瘫在地上不敢回答。
李世民嗤笑一声,“尔等既然愿意为世家驱使,不用委屈自己在朝中,朕可不是喜欢强迫的恶贼。”
礼部侍郎冷汗直冒,“陛下恕罪!臣也是没办法,若无那些世家支持,科举怕是进行不下去。”
李世民轻蔑道:“天下万万民,世家才多少。”若是没了他们,他不知道夜里睡得有多香。李摘月蹦蹦跳跳来到显德殿。
门口的守卫看到她眼睛一亮。
李摘月一瞅他们的神态,觉察出不对劲,脚步变得小心起来。长孙皇后托她给李世民送汤食与点心,看显德殿的情况,怕是李世民没心情吃了。
她踮脚跨过显德殿高高的门槛,踏入殿内的瞬间,虽然感受到一股暖意,可是里面却弥漫着无形的威压。
殿内静的可怕,李世民如同黑面神一般,负手背对着她,地上跪着一名瑟瑟发抖的中年官员,明明还没到三月,中年官员却汗如雨下。“陛下!”
软糯的童音划破死寂,让李世民面色一缓,礼部侍郎却仿若遭受重击,浑身一震,歪身倒在了地上,人事不知。
李摘月:!
她后退一步,不可置信,连忙举起双手,“不是我干的!”李世民:…
他被孩子震惊的表情逗乐,努力绷紧唇角,故作严肃道:“他是被你吓到的!”
李摘月瞪大眼睛,“他刚刚已经吓得快死了!”李世民指着倒在地上的人,“这不是朕吓得!”李摘月探身,伸手挠了挠中年官员的胳膊,然后小手指往他鼻子下感受了一下,松了一口气,“还有气!”
李世民忍俊不禁,“就是吓死了也是活该,你不必害怕!”“人不是您吓得,您当然可以说风凉话!"李摘月毫不客气地白了他一眼。李世民则是哈哈直笑,吩咐人将礼部侍郎带下去,科举一事,并不会因为人被摘月吓晕了,他就不计较了。
李摘月看着中年官员被两名侍卫如同死狗一般拖走,就知道这人是犯了大事、
李世民见她眼珠子转悠,将人抱在怀里,拿出此次科举金榜名次卷轴,与外面张贴的金榜不同,卷抽上还备注了考生们的身份与籍贯。李摘月伸长脖子瞅了瞅,都是她认识的姓,魁首是姚夏,除了他与其他三四人后面标注是寒门子弟,其他名次都是崔卢郑王这些世家子弟,李摘月:…
看来科举一事还未结束,不过她觉得即使李世民专门让寒门子弟压世家子弟一筹,也改变不了现状。
之前科举结果没出来之前,她也十分期待,毕竞这可是唐太宗主政期间的首次科举。
等到金榜张贴出来,长安城中闹的纷纷扬扬,李摘月才去了解现今的科举制度,发现与她了解的相差甚远。
后世她所熟知的糊名誉录制、回避与轮换这些防止考试作弊的基础操作现在还没有发展出来。
科举制度相较于明清时期,虽说已经全国推广,在她理解中,还是处于萌芽阶段,许多方面不够完善,加上士族门阀垄断知识,有此结果不难预料。众所周知,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完成大一统后,科举制度在全国推行,唐朝现今大部分制度承制隋朝,虽说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门阀对人才选拔的垄断,可也是潜规则很多,缺乏最基础的公平。作弊手段就不用说了,能用到作弊的,目前可以称之为低端手段。现今的科举考卷上还没有糊名,主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因此考生事前通过一些手段博取考官的好感,比如宣扬自己的孝心与才名,提前与主考官进行学术研讨,精心心准备佳作文章,得到主考官的赏识,还有一招双方都省心的第略,就是送好处……
主考官对你有了好印象以后,自然会将你列入录取名单。这是明面上大家都知道的一种作弊行为,还有一种称之“行卷"的手段,就是写点像样文章、诗词给一些有地位的人,得到这些人的赏识,然后由他们推荐给主考官,顺利入选。
加上此时的科举考试录取人数不多,少则二三十人,顶多也就三四十人,就更加催化了一些手段。
这个时候能出现在金榜上的名字,要么有才名,要么有才华,要么有背景,都不是寻常人。
总之这种科举如果继续搞下去,人才是选不出来的,反倒让不少人钻了空子。
李摘月目不转睛地看着卷轴,小手捏着下巴陷入沉思。其实后面五代十国的时候,科举情况与唐朝差不多,包括宋朝初建的时候,科举制度没多少改变,后面到了赵光义时,他决定扩招人数,让科举制度迎来很大变化。
当然赵光义做出如此改变原因有很多,想要选拔人才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赵光义抢了侄子的皇位,又不想留下恶名,就想讨好一下读书人。
扩招以后,进士可以称得上天子门生,自然不怎么说赵光义的坏话。应试的人多了,为了增加科考的公信力,一系列严格的科举制度便被制定出来。
试卷糊名虽是武则天时期规定的,但是因为唐朝对此并不重视,形同虚设,此举是在宋朝年间才被广泛推广使用,北宋虽弱,却属于文人的盛世,文坛鼎盛,各种对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