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举得到了朱棣的认可,他也是这样的认为的。
【这场战役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斩杀多少敌人,而在于打破了“文官主导军事”的惯例。
朱厚照用亲征证明,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军队,边将可以绕过督抚向皇帝负责。
战后,至少有七个边镇的总兵直接向豹房呈送军情,不再经过兵部中转。】
朱厚照趁热打铁,下旨将宣府、大同、延绥的边军精锐编为“外四家军”,由江彬统一调度。这支军队不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也不受兵部节制,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子私兵”。
“陛下这是要学晚唐的神策军啊!”吏部尚书石班忧心忡忡地对杨廷和说,“外四家军现在有三万多人,军饷比京营高五成,再这么下去,京营就成摆设了。”
杨廷和眯起眼睛:“让御史弹劾江彬“私通边将’,再让户部拖着不给外四家军发饷,我看他这“私兵’能撑多久。”
果然,三个月后,江彬急匆匆地跑进豹房:“陛下,外四家军的粮快吃完了,户部说“无旨不敢擅发’。”
朱厚照正在看新造的战车图纸,头也没抬:“把江南商铺的银子先调过来,再告诉孙交,下个月要是还不发饷,朕就派外四家军去户部借!”
【这场对峙最终以朱厚照的胜利告终。孙交被气得告老还乡,新上任的户部尚书不敢再硬顶,外四家军的军饷从此由内库和皇庄共同承担,彻底摆脱了户部的控制。
但朱厚照也付出了代价一一文官集团开始用“天象示警”攻击他,说“边军权重,必致祸乱”。】【朱厚照嫌紫禁城太闷,干脆把办公地点挪到了豹房。这里没有祖制规矩,只有他亲手调教的番僧、乐师和武士。
他在这儿看摔跤、赏歌舞,兴致来了还自己扮成商人,跟太监宫女们演“市井买卖”的戏码。】“玩物丧志!”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沉,“他爹朱祐樘多勤勉,怎么养出这么个儿子?”
可画面一转,豹房里竟也摆着奏折。朱厚照一边逗着猴子,一边听太监念文书,听到赈灾款被克扣,他把手里的果子一摔:“查!给老子往死里查!谁敢动赈灾粮,剥皮实草!”】
【可以说朱厚照处理政事全凭喜好,却偏偏抓得住要害,可以说让满朝文武苦不堪言!】
朱棣挑眉:“这小子看着糊涂,心里门儿清啊。”
朱元璋的不满,其实还是自己定下的祖制受到被朱厚照如此的无视。
这是他多少有些难以接受的。
可认真下来思考以后,不得不承认,朱厚照确实对文官集团要比朱佑樘厉害。
完全就是一副混不吝的性格啊。
什么也不管不顾的。
确实让这群文官头疼!
【朱厚照最烦的就是朝臣拿祖制压他。
有回江南闹水灾,他想派钦差去治水,杨廷和说“祖制规定钦差得是二品以上”,朱厚照翻了个白眼:“朕让他去,他就是一品!”】
【他给流民分土地,让宫女出宫嫁人,这些事哪件都不合“祖制”,却实实在在帮了百姓。可文官们不买账,天天在奏折里骂他荒淫无道,朱厚照干脆把奏折堆成山,高兴了就批几本,不高兴就全给太监当废纸,这就是朱厚照,让文官们恨到死的皇帝!】
“痛快!”朱高煦看得直乐,“就该这么治这帮酸儒!”
朱高炽却叹气:“陛下是聪明,可太任性了,君臣不和,江山怎么稳?”
“糊涂蛋!”
听着朱高炽还在思考是不是得罪了文臣,江山会出现问题,朱棣就气不打一处来。
都什么时候了。
老大这性格,完全就是做不了皇帝的。
若是登基当皇帝,还是要被文官集团控制的,朱棣对他多少有些不满了。
甚至认为,朱高炽已经不适合当太子的了。
先前朱棣只是不满这个大儿子的早死,可现在,朱棣对老大确实有些失望!
【别的不说,朱厚照住在豹房,确实很聪明,他看着爷爷跟父亲住在皇宫里,以这种狗血的方式死去,他还住在皇宫里,简直就是找死,不如找个理由赶紧离开!】
【武宗八年,豹房的影响力第一次延伸到了南方。
朱厚照派江彬的亲信李隆接管了南京锦衣卫,又让臧贤的弟弟去苏州督造军器。
这些动作表面上是整顿地方,实则是在文官集团的腹地插上钉子。
当时南京是留都,苏州是财赋重地,控制这两处,就等于捏住了文官集团的钱袋子。】
【可文官们的反击来得更猛烈。六科给事中集体上书,弹劾李隆擅捕朝臣,要求将其押解回京治罪。朱厚照把奏折扔给江彬:“先抓了再说!就说是朱寿的命令。”】
【最终文官也妥协了,可以说,武宗前期对于这些所谓文官的压制是做到极致的,尤其是在以宦官集团来对付文官这件事上,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正德十四年,江西宁王朱宸濠造反。
朱厚照一听这消息,眼睛都亮了,又能以“朱寿”的身份出征了!可大军刚走到半路,王阳明已经把宁王活捉了。】
【不错,此时的文官集团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