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交流几句。
这在高班长几人看来,绝不是什么“粗浅的想法”,而是一份极为详实的实操手册了。
这上面不仅罗列了每天的食谱安排,主食、菜品和汤品都搭配得清清楚楚,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
比如高强度训练日增加主食量20%,而且还要配合补充鸡蛋和豆制品,同时提供足量的蔬菜,荤素搭配,粗细结合。另外是一些拉练时的便携热食,整理得非常详细,还有对应的注意事项,非常方便学习参考。
更难得的是食材用量的精准把控,全连每天多少斤面粉蒸馒头,多少斤白菜,多少斤猪肉,既确保战士们吃饱吃好,又几乎没有任何浪费。这种精细化的管理让他们这些老炊事兵都暗自称赞,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估算出来的斤两,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连队食堂的水平。稀奇的是,本子的后半部分,竞然还记录着许多详细的烹饪小技巧,比如小青菜、空心菜要大火快炒减少维生素C损失,菠菜要先焯水去草酸利于钙吸收,炖菜要先炖肉再放菜,避免蔬菜营养流失且影响口感,煮杂粮粥加入少量碱更容易消化吸收……
这些细枝末节一看就是日常工作中一点点积累下来的经验,虽然简单却非常实用。
高班长忍不住抬头,看向一直安安静静坐在对面的林小棠,“这些都是你整理的?”
林小棠眼睛一亮,用力点点头,“嗯,平时做饭的时候想到就记下来,高班长,您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说着竞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眼巴巴地等着记录。
她这副好学又谦虚的样子,让空军来的老同志们好感倍增,大家自然地讨论起单子上主食部分,问起他们的具体安排。谈到这个,林小棠就更熟了,她笑着回答,“我们是粗细粮搭配着吃,以杂粮为主,平时多是二米饭,比如高粱饭、小米饭、杂粮馒头轮换着吃,要是起上战士们训练强度特别大,比如野外拉练或是大比武之前,我们不仅会增加主食,还会增加夜宵……
不过,林小棠对天上飞的部队也充满了好奇,说完,她忍不住问道,“听说飞行员同志吃得特别精细?你们也吃杂粮吗?”“吃的,不过搭配更讲究些。”
高班长笑着给她解释了一些空勤灶的特点,他们的要求确实精细得多,林小棠听得极其认真。
“那开飞机的同志吃得多吗?我们食堂的战士可能吃了!一顿能吃五个大馒头呢!"林小棠听完又冒出新的问题,不过这显然是孩子气的感叹把大家都逗笑了。
赵指导员笑着点头,“都差不多,也是讲究粗细搭配,营养均衡,飞行员伙食要求高,不过饭量倒是不一定比你们大。”“那你们的营养餐是怎么搭配的呀?“林小棠终于逮着机会,顺势请教道,“你们每天大概要吃多少蛋白质?多少维生素呢?”这问题一出,赵指导员和高班长几人再次露出诧异的神色,蛋白质、维生素,这可不是一个普通连队小炊事兵常挂在嘴边的词。“哦?小林同志还知道蛋白质和维生素?"指导员感兴趣地问,“是学过这方面的知识?”
林小棠抿嘴笑了笑,有点不好意思,“正在学。”她想起之前团长的交待,“问什么答什么,别人不问,不要一箩筐都告诉别人。”
比如她是自学的这件事,别人不问,她就不说。虽然林小棠说得轻描淡写,但空军来的同志们看她的眼神明显不同了。一个连队的小炊事员,能识字写字、整理出这么详细的材料已经难得,居然还在学习营养学知识?这小姑娘不简单啊!众人的交流从食谱又谈到了不同季节的菜品调整,特别是冬季物资紧张时蔬菜储备的问题。
说起这个,老王顿时来了精神,主动提议带他们去看看他们食堂的菜窖。菜窖里收拾得干爽整齐,一缸缸酸菜、雪里蕻散发着特有的发酵气息,墙边堆着土豆、白菜,最吸引目光的是几个大沙坑里埋着的萝卜,只露出一点点青白的头。
“这是这边的土法子,"老王笑呵呵地介绍道,“这萝卜埋在沙土里,吃到开春都水灵灵的。”
高班长等人仔细看着,不时点头,大家讨论着彼此储存蔬菜的“土"办法。不过一圈看下来,最让空军同志惦记的还是能亲口尝尝让受伤战士念念不忘的病号饭。
回到后厨,林小棠系上围裙,洗净手开始下厨。灶台上熬粥的南瓜已经切好了,炖骨头汤的大锅默默往外散发着香气,做手擀面的面团也早已经醒好了。
林小棠丝毫不怯场,动作从容又麻利,去皮的南瓜下锅慢慢炖煮,粥变得浓稠时,上火蒸鸡蛋羹,这个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最重头戏的是骨汤手擀面,柔韧光滑的面团在她手下被按揉、擀开、折叠、切条,动作行云流水,一看就是做惯了的,切好的面条粗细均匀,抖开后根根分明。
奶白色的骨头汤正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香气浓郁却丝毫不显油腻腥膻。煮面、烫青菜、浇汤……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骨汤手擀面就端到了临时拼起的餐桌上。
赵指导先拿起勺子尝了口南瓜粥,入口清甜细腻,几乎感觉不到纤维感,不需要咀嚼就滑入了喉咙,他搅了搅南瓜粥仔细打量。高班长舀了勺鸡蛋羹,入口水嫩至极,没有半点腥气,纯粹的蛋香中有一丝咸鲜味,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