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李毅同学如此笃定?说来听听,你的理由。”
林啸笑了,同样很期待学霸的表演,他微微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李毅深吸一口气,站得笔直,眼神锐利如刀看向林啸,看向课堂上方,仿佛穿越时空,看到来自各个时间点的围观皇帝们。
他已然洞悉林啸历史课最大的秘密,除了他们,还真的有很多历史上的帝王旁听生!!
那么,这节课,无疑更加有意义了。
更何况,他现在身体里面,还有个随身老爷爷:汉和帝刘肇!
“三个理由!”
李毅压下心头很多情绪,表情也变得格外认真,很快又把注意力回到了当下的课题上来。
“第一,标杆性!文皇帝无可争议的标杆!”
李毅目光落在林啸在黑板上写下的第三条关键标准一一【标杆、传承】
“汉文帝刘恒,他不仅仅是勤政,更树立了一种东方帝王治理模式的典范原型!”
李毅的目光扫过全班,尤其是那些之前对刘恒存疑的同学,“他的勤政内核是什么?”
“是无为吗?”
“不!”
“是深刻的克制与选择!是对皇帝权力边界的清醒认知!”
“他的与民休息、轻徭薄赋、节俭自律!仁恕精神!治国智慧,造就了属于东方皇帝的治国模式!”他顿了顿,加重语气:“这种模式,这种标杆,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帝王神话,而是后世几乎所有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的明君都能看得见、学得到、甚至能在其上再进步的地基!”
“引出了新一个典范,唐太宗李世民!”
李毅特意加重了这个名字,再次看向讲台上方的空间,目光仿佛能与唐太宗李世民对视。
而他这略微停顿,甚至提到了自己,也让贞观朝堂上的李世民竞隐隐坐直了身体,有点期待。“他为何被史家誉为千古一帝?他贞观之治的核心精神,难道不正是汲取了文景之治的精髓一一克己、劝农、省刑、任贤?不正是选择了文帝的道路,并做到了青出于蓝!”
“这不正是最完美的标杆传承与后继有人的最佳证明吗?”
“后世历朝明君贤相,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文景之风看齐,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认同与模式复制性,彼得大帝的模式具备吗?”
这番论述,条理分明,将抽象的标杆性标准落到了文帝最核心的治国精神和后世帝王最典范李世民的学习案例上。
一些之前觉得文帝事迹平平无奇的学生,脸上开始浮现恍然和认同之色,李世民都学文帝,他们似乎真的,小看了文帝?
“哈哈……朕竞然比文帝青出于蓝!哈哈哈!说得好!太好了!”
没想到还能听到这么高的评价,当即李世民怎么也无法掩饰笑意!
“刘肇,他知道李世民吗?这是刘肇,还是李毅?”
这一番跨越时间线的论述,直接让朱元璋和马皇后他们意识到,似乎又换人了,毕竞刘肇怎么可能知道李世民。
“第二,历史的先河与开创性!”
教室中,李毅继续认真阐述他的论点,伸出了了五根手指。
“文帝作为郡县制大一统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其智慧勤政的选择,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意义!”“秦灭六国,始皇奋六世余烈,厉行改革,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逐匈奴、南平百越、筑长城、修驰道……雄才大略,气吞山河!”
“然其用力过猛,苛法繁役,民不堪命,秦二世之后,四年就亡!秦十五年而亡!”
李毅有些紧张,他这么说秦始皇,秦始皇会生气吗?
当然,担心只是一闪而过,他们这是历史课。
“秦之速亡,难道不是过度勤政、透支民力的极端后果吗?”
“再看高祖刘邦,诛暴秦、扫群雄,定鼎江山。然惠帝庸弱,女主擅权,功臣集团尾大不掉,大汉江山尚未彻底稳固,犹如一条千疮百孔、刚刚出港驶入风高浪急海域的巨舰,随时有倾覆之危!”“就在此时,文帝继位!”
李毅深吸一口气:“他深刻地把握住了汉初积贫积弱、民生凋敝的国情;他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这台精密机器刚从暴秦的蛮力驱动中挣脱,伤痕累累,再经不起大折腾……”
“他更痛彻地汲取了始皇勤政过苛而导致帝国崩溃的惨痛教训!贾谊的过秦论,就是在他这里形成的!”
“所以……他没有选择始皇那种刚猛霸道、欲以一人之力强控乾坤的巨力航行,而是选择了更为深邃、更为智慧的微操掌舵!”
李毅微微停顿,似乎在将脑海之中的文帝认知,与刘肇认知的文帝相结合。
“他知道皇帝拥有近乎无限的力量,但他选择压抑这力量,将其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克制!”“他深知帝国的命脉在于黔首小民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于是,他轻徭薄赋,诏问疾苦,废除收孥连坐酷法,亲耕籍田为天下先!”
“他以滴水穿石之功,一点一滴修正着这艘帝国巨舰的航向一一稳定功臣勋贵,逐步削弱地方藩王,对匈奴以和亲暂避锋芒换来宝贵的喘息之机……”
“他做的看似都是减法,是不折腾,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