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鸭而已……我们学习考试,也不比他们少吧,听说到高三,更是比他们还狠。”
“就是就是,我哥今年高三,都不见他人的,晚自习到十一点……那些皇子,不是最多到九点钟就结束了么,时间差不多的……”
林啸看着台下这群疲惫又有些烦躁的少年,脸上浮现出理解的笑容。
他没有立刻打消同学们的抱怨,反而耐心聆听他们的抱怨,回想当年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同学们,觉得学习任务重,压力大?”
“和清朝皇子差不多?”
等到同学们抱怨差不多了,他才再开口:“这恰恰说明,你们正在接受着一种极高规格的培养!”“培养?”
“高规格的培养?”
此话一出,学生们和皇帝们也好奇,再次被吸引了注意力。
“想知道你们今天这份堪比清朝皇子的学习时间表,是怎么一步步演变发展而来的吗?”
“其实,它与古代太子的教育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走到讲台中央,目光扫视全场,仿佛在俯瞰历史长河,又仿佛与刘邦,始皇,汉武帝等对视。“从汉朝正式确立太子制度那一刻起,针对储君的教育制度就应运而生!”
“那时,东宫教育便形成了专门的体系。正所谓皇家重器,储副惟贤,围绕太子的经史子集、帝王心术、治国理政、骑射武备的教育,成为了国家头等大事。”
“这不仅是培养储君,更是开创了系统的皇家教育先河!”
他略微停顿,理清思路:“自然,太子的兄弟们一一其他皇子也得以沾光。教育,尤其是在皇家,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关乎国运的制度工程。经过两汉的沉淀与发展,一套相对稳固的皇家教育制度框架基本成型。”
林啸话锋一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皇权更迭频繁,世家门阀势力强大。这段时期,教育知识大量被世家大族垄断把持。他们出身高贵,家学渊源深厚,本身就是精英教育的代表。”
“曹操、司马懿、王谢大族,哪个不是顶着光环长大的?他们教育自家子弟的方式,就是那时顶级的精英教育范本。”
“但历史的车轮总在前进!”
林啸又仿佛带同学们回到那段过去的历史:“在这片纷争不断的土地上,也崛起过一批出身卑微、靠自身才能打天下的草根皇帝!”
“如后赵的石勒,奴隶出身,深知知识和人才的可贵,他在建国过程中,就在无形中摸索并实践了考核选拔人才的机制,可以说是科举制的早期雏形!这里我们上一堂课说过。”
“还有南朝宋的武帝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走出的英雄,掌权后也极其重视兴学、培养人才。”“北魏的拓跋氏,更是积极推行汉化、建立官学体系。北周、北齐虽出自世家,但也深知人才培养对强国的重要。这些出身不高或者积极融入汉文化的统治者,他们的努力,都在一点点地冲击着门阀垄断,把接受相对系统的精英级别教育的可能性,从顶层世家向下扩展到了统治集团的核心圈子。”
他提高音量:“而到了隋唐!真正的转折点来了!”
“科举制的正式创立并推广,这如同一声惊雷!它不仅提供了一条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的重要性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
“学而优则仕成为全民共识,无论是为官为宦,还是光宗耀祖,进学读书成为最庄重的正道!教育的普及程度,尤其是面向有一定能力向学者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在空前提升!关陇贵族出身的李唐皇室自身本就学养深厚,在这种全民重教的风气下,皇家与贵族教育更加体系化、严格化。”
“到了两宋嘛……”
林啸喝了一口茶水:“更是把重文轻武刻进了骨子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那时,文治昌明,官学、私塾遍地开花,教育的普及性和深度,达到了古典中国的巅峰。”
“上至宗室勋贵,下至黎民寒士,耕读传家,读书进学成为全民追求的目标和价值核心之一。宋朝的皇子和宗室子弟,同样接受着系统而深厚的教育。”
“大元入主中原……虽然是野蛮打败了文,……”
他语气转了几分沉重:“但元朝的统治者来自草原,对汉文化的吸收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他们也设立官学,吸收部分汉制,但在教育制度的继承与发扬上,尤其是在深入普及和系统性强化方面,相比于唐宋,无疑显得有些力有未逮,未能如后来的明清那样将这种制度的刚性发展至极致。”
一段系统性的论述又出来了,同学们和皇帝们,又忍不住跟上了林啸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