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由得心头一紧。
“寡人,明白了。大清此制,名为选储,实为砺刃!”
“非太子又如何?既为大秦皇子,即需为大秦未来担当!”
他目光锁定公子高、将闾等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尔等从即日起,尔等课业,当以此大清皇子之制为范本!加倍!经史律法,治国韬略,弓马骑射,乃至算学农桑,皆需精研!”
“扶苏为太子,为天下标尺,尔等,便是他手中之利刃,大秦柱石!当有此材!”
胡亥的下场历历在目,始皇绝不容许再有孱弱无能的儿子成为大秦的祸患!
公子高、将闾等人心中叫苦不迭,却丝毫不敢表露,只能强压惊惧,躬身领命:“儿臣等遵诏!定当勤学,不负父皇期望!”
那繁重的课程,光想想就令人窒息,可他们反抗不了。
大唐。
李世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锁的眉头终于彻底舒展开来。
太子四阶段带来的心理重压,此刻被林啸点醒而卸下大半。
他锐利的目光落在了大殿中李泰、李恪等稍稍大一点的儿子们。
“青雀!还有恪儿!尔等方才不是都对天幕上的隐太子之位心生向往、跃跃欲试吗?”
“好!很好!有进取之心,朕心甚慰!”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满意地看着儿子们变成苦瓜的脸色,心头出现一抹快意:“既是向往此位,又忌惮朕如汉武帝般猜忌?”
“那便简单了!从明日起,尔等便好好体验这隐太子最核心之要义一一苦学!”
他大手一挥,指向天幕上那令人头皮发麻的课程表:“所有人,包括太子,从此后都要寅时初刻起身,卯时务必端坐书案之前!”
“经史文集每日必通读五十页,文章日作一篇,骑射武艺不可懈怠,朕会亲自考校!”
“大清皇子能受得住,朕的皇子,岂能输于彼等?欲承天下之重担,必先具此等勤苦之筋骨!”李承乾不知道怎么的,感觉身上承载的未来压力,少了很多。
李泰脸上的志得意满瞬间僵住,李恪小脸瞬间垮了下来。
皇子们内心哀嚎一片,真想大声告诉李世民,父皇,我们向往的是那个位子带来的权柄荣耀,不是这要命的学习啊!
“如此,就好。”长孙皇后对这个安排,也没有了任何疑虑。
大明。
“哼!咱瞧着这帮家伙用的法子,怎地这般眼熟?”
“寅时即起读书?一天只歇五回?这不就是拾咱当年搞那大本堂的牙慧么?只不过时辰弄得更早,管得更死罢了!除了折腾人,有啥新花样?咱老朱家,才是祖宗!”
太上皇朱元璋鼻子里重重地哼了一声,带着浓浓的不屑和不爽。
“父皇说得对,这似乎……似乎与父皇当年设大本堂,延请天下名师,勤力教导我等兄弟,如出一辙。”
朱标也点点头,随后猛然想到前面透露的未来,又道:“而且父皇,四弟……能登基大宝,武功赫赫,大本堂中所授之经世学问、帝王韬略,好像也是基础!”
“父皇您这无形之中,父皇您为我等兄弟延师苦读,已然是将所有皇子,都当作未来的隐太子在栽培了‖”
“所以,隐太子之名虽不见于洪武,然我大明开国皇子之教育根基与期许,早已深植其中了。”朱元璋愣住了,想反驳。
但看着天幕上那繁重的学习安排,再回想自己当年为了这群小兔崽子能读书、能有出息,殚精竭虑,勒紧裤腰带也要建大本堂、请大儒的往事……
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说得倒是也没错,朱家江山烂在朱家人手中,是他分封诸王的想法,可他也没想到,倒是为隐太子创造了基础,还真的培养出了一个朱棣。
“唉……标儿,你说的是,但也不全是。咱……咱是吃了没读过多少书的苦!咱就知道一条一一孩子们得有学问!管他是猫是狗,管他以后当皇帝当藩王,肚子里没墨水,就是废物!就是守不住咱拼下的江山!咱就想着…就想着你们都能多读点书,能成器,别跟咱似的…”
“哪想到,会培养什么隐太子啊。”
朱元璋也是实诚,有话直说。
“但结果,父皇还是培养了隐太子,似乎选出了更好的继承人……所以,这隐太子的学习制度,大本堂,在儿臣手中,也应该加强。”
朱标看向他的几个孩子们。
“这咱绝对双手赞成!不仅如此,还要把老二老三老四老五,所有家的孩子,都按照这个来!他大清的皇子能经受住,咱就不信,咱大明的皇子不行!”
一句话,就让无数文武百官为那些皇子默哀。
朱允效等小孩,还不知道这种意义。
就在各朝代的太子和皇帝们各有想法的时候。
三班课堂里的气氛也被这份大清皇子课程表引发了压力和共鸣。
“老师!我们每天六点起床读书,晚上做作业到十一点!跟清朝皇子比,就差没练骑马射箭了!这也太储君培养了吧?”
魏本霞苦着脸举手抗议,引起一片共鸣的点头和附和。
“就是,清朝好歹真的是皇子,我们就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