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985(3 / 3)

“等等。"卫主任突然叫住她。

罗宝珠回头:“什么事?”

卫主任面上显露一层为难,似乎接下来的话极难启齿,最终他咬咬牙,还是问出声:“听说罗老板最近在弄人才培养计划,支助大学生留学,是不是?“是。”

罗宝珠应承一声,突然想到卫主任的女儿卫白露和黄香玲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的同一届同学,现在应该也毕业了。她福至心灵,“卫主任,您闺女也想留学吗?如果她想留学的话,多她一个不多。”

被罗宝珠主动递了台阶,卫主任臊出一层羞愧的绯红。这和走后门有什么区别?

一项秉公办事的卫主任没想到自己也有攀关系靠交情走后门的一天。可是想想女儿的愿望,想想女儿苦苦哀求他的可怜模样,他不得不豁出一张老脸。

“我听说你只招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我闺女不是计算机专业,这能行吗?”

看着卫主任小心翼翼询问的模样,罗宝珠只感到一阵心酸。拿固定工资的卫主任从来不捞骗财,想要供养一个留学生,何其艰难。她拍板下来,“人才需要多方面的,管理方面也需要。卫主任,您叮嘱她先备考托福吧。”

自此,人才培养计划名单变成18人。

其实中国的出国留学历史并不长。

从70年代开始,国家已经开始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像新中国成立之初那样主要学习工业建设,他们之中大部分是学习和研究外国语言,少部分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

改革开开放后,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邓公针对留学生派遣问题指出要加大留学生派遣数量,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路子要越走越宽。

于是国家正式确定每年派遣3000人出国留学。在极度缺乏外汇、连企业外汇配额都不够分的80年代,国家派遣这么多公派留学生,是付出了极大代价的。

除了学费全部免费之外,公派留学生每个人每个月还可以从中国驻该国的大使馆中领取大概500美元的生活费。

而且在留学期间,如果国内有单位有工作,薪水也是照发不误。80年代的美元很值钱,还没有大规模贬值,购买力很高。而国内人均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西方国家的物价又非常高。所以,国家每公派一个留学生的费用,即便不算黑市上外汇的巨大差距,也足够在国内养上百个工人。

国家对人才如此重视,却没有换来相应的好结果。教育部规定,留学人员在完成学习之后,必须要按期归国,回国为祖国建设发挥作用。

但是78年到84年期间,国家向外公派留学生总共26,000多人,最后选择回国的公派留学生人数只有8000多人。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数字。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让民众见识了西方的先进科技,也培育了崇洋媚外的心态。

出国留学的那些人在外面打开眼界之后,见识到了花花世界,也认识到国家与外国真切的差距,立即抛却良心,心安理得使用国家珍贵的外汇完成学业,最后却为了自身利益滞留国外。

窥见外面的繁华与先进,很难有人抵住内心的诱惑。所以,罗宝珠站在北京机场,亲自送这18位大学生离开时,她望着这些稚嫩的面孔,也没讲什么长篇大论。

说太多也是惘然,想回来的自然会回来,不想回来的恐怕拿枪指着他们的脑袋,他们也不愿回来。

罗宝珠叹息一声,只语重心长地叮嘱一句:“无论飞多远,我希望你们都不要忘记来时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