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心中早有想法,这些话他又不可能对庆国百官说明白,就算说明白庆国百官也不会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用自己的绝对统治力,将这些典籍散布在民间,有组织,有系统的让全天下百姓学习道藏。嘉靖的话刚说出口,马上就有几个官员站了出来,直接谏言:“陛下这番话不无道理,让全庆国百姓开启民智对庆国来说是一件好事,可这件事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且不说庆国中巫医乐师百工农户,各行各业的人不计其数,有能力认字读书的没有多少人,这些人每天务农做工就已经占据了一整天时间,基本上很难再有时间学习道藏典籍。
微臣以为,向庆国民间流传这件事,还需要再从长计议,可以先不用这么着急将典籍流传到民间,由一批士子最先开始学习,等以后识字认字的人多了,再让百姓阅读道藏典籍也不迟。”
“是啊陛下,臣等以为这些事,仍需从长计议。”
这几名官员的话,引起了殿下众多大臣附和,这些道藏典籍流传到民间,有能力阅读的本就没有几个人,又何必将珍贵的道藏典籍让民众阅读呢。
目光扫过殿下群臣,尤其是几个有不同意见的大臣,嘉靖并没有因此动怒,他知道这几名大臣说的是实话。
自己现在将道藏典籍向民间流传,整个庆国和全天下,能够写出自己名字的都没有多少人,更别说阅读佶屈螯牙的道藏,对大多数庆国百姓来说仍旧没有多大意义。
按照常理来说的确如此,心里有数的嘉靖却不这么认为,他知道庆国能够读书识字的人不多。不过人数少不意味着没有,民间一些小地主,小商贾和工匠出身的人,他们手头有多余的银钱,能够供得起自家孩子读书,有很多人读了书没有考上科举功名,做的也只是代人抄写书信,撰写对联的事情。这些人并不属于士大夫群体,可他们能够读书识字,相较于绝大多数不识字的农户和工匠,这个群体的人数虽然还是比较少,却比身负功名的士大夫人数要多不少。
能够识字但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数量比士大夫群体多,这些人才是嘉靖最看重的群体,他们由于没有功名傍身,在市井巷里做着写写画画的事情,难免郁郁不得志。
如今有了学习道藏的机会,没有功名的读书人群体必定会趋之若鹜,这些人才是嘉靖能够最先收获香火愿力的群体。
自己今后为了将这些人纳为己用,要做的事情肯定不止于,将道藏典籍流传出去,还要有足够的利益驱动,这些人才有学习道藏,传播自己信仰的动力。
到时候他肯定要在全国修建道观,让学习道藏中的佼佼者,成为这些道观的观主,向全天下传授自己的道门教义,这样才能更好地向百姓群体中传播信仰,将天下百姓的神庙信仰扭转过来。
嘉靖想让全天下,人人能修仙这件事暂时做不到,他能一对一精心将几个心腹,调理成可以修仙的资质,但要是让他现在将全天下人,都使用灵力改造成修仙者,凭借他筑基期的实力还远远做不到。更何况庆国所在的这方天地没有灵气,只有那种幽蓝色的真气。
嘉靖粗略估计了下,就算将庆国这方世界,现存所有真气全部吸收完,转化成灵气,估计都不够自己今后提升境界所需的灵气数量,遑论让全天下人都能修仙。
让全天下人修仙,肯定是他未来要实现的目标之一,现在虽然做不到让全天下人修仙,但不影响他向民间传播道统。
以后将这些道藏典籍流传下去,民间总有惊才绝艳之辈,能够读懂道藏中蕴含的深意。
嘉靖决定等到这些人的数量变多以后,他可以从这些人中挑选一些,改造这些人的资质,带领其登上仙途,成为自己这尊庆国仙帝在民间的代言人。
嘉靖心意已决,看着殿下群臣委婉劝谏,他没有发怒动手,只是抬抬手安抚群臣情绪,坦率之言:“众位爱卿心中忧虑朕也明白,知晓诸位都是为了庆国皇室基业,拳拳报国之心日月可鉴。
不过这件事朕心意已决,道藏典籍不应该成为只藏在皇室书舍,或者一部分士大夫家中的私藏,如今我庆国印刷技艺早已不是几十年前可比,足够印刷大量价格低廉的书籍小册。
这样能更加方便道藏典籍在民间流传,你们无需担忧道藏典籍印刷流传到民间,会对庆国皇室或者士大夫们造成不利,古话说得好,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朕今日向民间流传道藏典籍,为的就是谋天下大势,而非敝帚自珍,行私藏典籍只谋一子一隅的狭隘小计。”
嘉靖脸上神采飞扬,浑身都散发着一往无前的浩瀚气势,眼神炯炯巡视群臣,悠扬声音从殿上传来:“今日朕诏令庆国,着令工部和鉴查院协同,将道藏典籍分批印刷成册,在庆国各大书局售卖,定价不能太贵,最多仅比成本价高出几成,要让庆国大多数人买得起道藏典籍。”
嘉靖拍板定下这件事情,殿下群臣再无一人敢有异议,先前刘太傅的死状还历历在目,就算这次他们并没有触怒陛下,但不敢保证要是出言违逆陛下的诏令,到时候陛下会不会迁怒下来。
他们这些士大夫面对寻常帝王,心中清楚皇帝还需要他们治理国家,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