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相国寺造碑
张岱之所以让王元宝向汴州富户们集资万贯,倒不是为的勒索他们钱财、弥补自己一路交税的损失,而是要用作给他大姨武惠妃造功德碑的销。
汴州如今的情况,还有源复那倨傲的态度,不只让他心情不爽,也让他暗生警惕。原本他是打算把汴州作为救灾事宜的一个总联络处和物资集散中心,现在看来是非常不妥。
哪怕他身后站着武惠妃,源复不敢明目张胆的针对自己,但其人毕竟是名正言顺的汴州刺史,想要整治自己,方法和手段不要太多。
就拿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来说,郑州那里百姓对义造织坊或多或少都有耳闻,但在汴州这里却是一个近乎透明的存在。尽管这里的织坊也接纳救济了将近两千人,但是民间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张岱救灾就是为了博取名声,这一点无须讳言。当然如果能够实实在在的帮到人,就算名声一时间传扬不开也没什么,大可以等待后续的发酵。
可是汴州这里分明是有人刻意压制类似的讯息传播,大笔钱货投入进来结果连一个响都听不到,张岱又不是冤大头,面对这一情况自然不可能再加大投入。
其他的曹州、华州、濮州、魏州等地受灾全都比汴州更严重,汴州这里官府都不积极,他剃头担子一头热又有什么用?哪怕他有富可敌国的财力可以任意销,可也调动不起足够的行政力量予以配合啊!
更何况他的救灾计划本身就是配合官府的赈济,主要针对救济官府所覆及不足的妇孺等弱势群体,彼此配合才能相得益彰。汴州这里盘剥为先、救灾为后,他再投入多少能有显著成效?
所以张岱打算汴州这里救灾的人员物资不再继续扩大,保持当下的规模即可,来日也要通知准备新造织坊的徐申停止下来,同时货队明天立即出发向曹州去,不在汴州久留。
但张岱却并不打算就此灰溜溜的离开,首先我在这里做过什么、要让州人们知道,其次官府明明可以把赈济事宜安排的更好,但州府却偏偏不作为,这一情况也要让汴州士民有所了解!
单纯靠言语传播,效率太低了,而且还容易被官府安插上一个煽动蛊惑的罪名。
所以张岱准备一个早就有所计划的方式,那就是在汴州造碑,凡关津市邑人烟稠密之地皆立碑述事,告诉民众有义造织坊这一存在。
通常而言,地方官的功德碑要在其人离任之时,由当地官府汇总其在治内各种德政功绩、奏报朝廷获得准许之后,才能于境内为其造碑或者立祠。
武周名臣狄仁杰任职河北政绩卓著,百姓为造祠纪功,后来其子也出任此地,但因贪暴而为人所恶,于是百姓们便又砸了狄仁杰的生祠。
不过张岱是为了彰扬武惠妃的功德,而武惠妃并不是正经的朝廷命官,所以只需要上报当地官府获准之后便能造碑。
张岱去汴州州府拜见刺史源复,结果其人却公务繁忙、无暇接见,然而州人们又感此恩德、集资造碑,盛情难却,那就只能先造起碑来再向官府请求同意。
如果不同意,那么就将碑毁去就是了,多大的事。张岱倒要看看,源乾曜的儿子用政苛猛,做其他的事情是不是也有别其父风格、刚猛有加,敢于直接毁掉武惠妃的功德碑。
源复刻意压制着,不让这些事传扬开来,张岱就要用造碑搞得汴州境内人尽皆知!
第二天一早,州府便派遣两名吏员来到王氏邸店,手持刺史手令表示要全程加以监督,姿态可谓咄咄逼人。
张岱对此也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准备去此间织坊考察一番,看一看具体的经营状况,然后再告知徐申自己的决定,然后便离开汴州。
集资造碑这种事情也不需要他亲自盯着,交代下去先秘密刻成,然后运到不同的地点一起竖起来,让源复想捂都捂不住。
这里的织坊便位于汴州城北的夷门山,说是山其实就是一大片地势较高的土塬,横在黄河与州城之间。
张岱一直来到织坊门外,徐申等人才匆匆出迎,这家伙也不是刻意托大,而是身上负伤、被人抬出来的,脸上伤痕正新,一条腿也扭伤脱臼。
“怎么回事?”
张岱见到这一幕后当即便沉声发问道。
“日前得州府指示,于蓬池新划一地以供新造织坊、安置妇孺,仆未敢怠慢,亲望督工,不意彼处已被游食盘踞,游食虽被府吏逐走,夜中却又返回偷袭,仆未有防,不慎受伤……”
徐申讲到这里的时候,也是不由得满脸羞惭,他本就开封人士,结果却没想到在自家地头上遭到流民的袭击,落得这幅局面。
张岱却从中听出一丝不寻常的味道,当即便皱眉道:“州府若真有心,别处岂无闲地可给?既然圈给此地,为何不先将地中游食妥善处置?作弄此事,必定心存不善!”
徐申听到这话后,神情也不免一黯,垂首说道:“仆承蒙郎主荐举授事,结果处事用功未达尽善,颇有失意于州府源使君,故不为所喜,诸事进展颇受阻止。”
“与你无关,是源使君自己用政昏庸!”
张岱倒也没有责怪徐申的意思,他对徐申的能力还是有一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