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第134章
及冠礼结束后,整个秦府彻底进入了忙碌的备婚状态。婚期定在明年开春,到时黛黎将从秦府出嫁,嫁到君侯府。府中奴仆忙忙碌碌,秦邵宗有时一整个白日都会待在君侯府,他回去勘察修葺进度。
几个小的要读书,秦红英时常带着施溶月外出,去见昔时她在渔阳郡的手帕交,为女儿日后的如鱼得水铺路。
府上最闲的那个,反而是黛黎。
又宅了两日后,黛黎实在待不住了,带着念夏和碧珀一同出府游肆。她辰时出门,一去就是一个白日,最后碾着夕阳的余晖才回来。冬日昼短夜长,回来不过是一炷香的时间,方才绘得像油画般美丽的天空已黑了个彻底。
房中点了灯,烛火熠熠,明亮又暖和,仿佛能驱散所有阴霾。“夫人回来了?"今日的秦邵宗难得比黛黎早回,“在外玩得可舒心?”黛黎随意说了句还行,而后除了大氅便坐在软椅上发呆,连一向被她嫌沉的金玉发饰都没有立马摘。
伺候黛黎这些时日,念夏已深知主子不出门时不怎么喜欢戴金玉掩鬓,她正欲走向黛黎,却见男主人对她挥挥手,示意此地无需她伺候。念夏会意,福了福身退下。
秦邵宗坐到黛黎身旁,抬手帮她摘头上的镶琉璃云头凤纹金掩鬓,“夫人这神情,可不像你说的还行。”
他几乎没做过这种事,金钗从乌黑的云鬓中离开时不慎勾了一条发丝,黛黎只觉头皮一疼,紧接着隐约听见"啪"一声微响。好像有什么东西断了。
黛黎转头看着缠着青丝的金掩鬓,又看向面前男人。秦邵宗”
秦邵宗轻咳了声,“一回生二回熟,下回我保证让它空手而归。”“君侯还是一边待着去。"黛黎拍开他还想伸过来的手,自己动手摘发饰。“今日夫人似乎兴致不高。“他在旁边问。黛黎动作稍顿,说了句风牛马不相及的话,“秦长庚,渔阳内有没有由官寺牵头的、负责收容乞丐之地?”
他说:“夫人说的是乞人?并无。郡中的乞人都是自行找落脚地,冬日多是住在破屋里,夏日则在集市堆起的鱼池里歇脚,待一早鱼贩营生再将他们赶离。郡中有许多由官寺牵头的招募工作,基本都是体力活,银钱虽不多,但从事者不至于连住草棚的铜板都攒不到。”
除去过于年迈、或身体抱恙难以工作的,其他还继续行乞之人,十有八.九都是懒病发作。
渔阳郡有四十多万的人口,一样米养百样人,当然不可能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难道夫人今日出府看到乞人了?北地冬季寒凉,那些个乞人若是宿在外,一个冬季过去还能剩多少不好说。"他语气平淡。黛黎的眼角余光瞥见这人两手聚拢又稍分开,一直在动,不知道在做什么。她扭头看,恰好见他手里捻了一根细长的青丝,随着最后一个结拉紧,两根折了几折的长发被绑在一起。
黛黎:…你在做什么?”
他理所当然,“结发。难得今日掩鬓送来宝物,总不好浪费,你夫君便先拿来练手。”
“是看到乞人了。"黛黎回答他最初的问题,又说:“今日我在郡中随意游肆,看见有许多豕牢,有些是富农所建。”所谓的“豕牢”,就是带厕猪圈。
这种带厕猪圈一般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面是以木阶垒高的、专门如厕的地方,下面则用来养猪。
人的粪便掉下来给猪吃,猪的粪便则收集起来,用于给作物积肥。黛黎:“据我所知,你们这里的厩肥用得最多,过来才是河泥、豆箕和蚕矢等物。”
秦邵宗没有种过地,但北地里多的是军农。没有战事时,军士就是农民,得拿锄头下地。
他过往没少和下属一起去巡视,故而对于农作一事,秦邵宗不算一无所知,“夫人说的不错,不过北地的河道不如南方的充沛,这边的河泥用得更少些。秦邵宗想到自她回府后,和丢了魂似的,后面又突然提起豕牢,“夫人有何高见?”
“单论作物品种而言,小麦的产量比黍要高。君侯有没有想过,如果肥料用得好,或许小麦和小麦之间的产量,也能拉开天与地的差距。“这是方才黛黎一直在想的。
那时她曾问白象,问他们是十年前捡到州州,还是在大饥.荒以后。后者没有明说,但观他当时的神态,她猜应该是大饥.荒出现之后。也就是说,州州在这之前或流浪、或吃百家饭,也或被不知名人家收养了一年,而后才到青莲教去。
可能是逐渐安定下来,儿子也在身边,还越来越好。黛黎第一次有了其他的想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以前她在出版社审的历史类农业的稿子,里面有不少东西能用上。人们最早采用“火耕水耨"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前者是先用火烧掉杂草,而后引水入田,这种方式多用于山林湿地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后者是在初春时期,将山间树木砍倒,待春雨来临之前放火将其烧光,之后以树草灰烬为肥料,乘土热下种。①
这是最初的给农田增加肥力的方式。
时间的长河缓缓流动,等来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将种子和人畜粪便混合在一起,以此来播种的"粪种"出现了。人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