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 第83章 张济试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3章 张济试探(1 / 2)

牛憨扛着巨斧,身后跟着神色复杂的张济叔侄,径直来到刘备此时歇马的缓坡。

刘备早已下马,正指挥亲卫清理战场。

见牛憨引二人前来,他眼中掠过一丝讶异,随即展露那惯有的温煦笑意,快步迎上。

站定后,他拱手一礼,声音清朗诚恳:

“原来是张将军,备救援来迟,累将军与将士们涉险,心中实在难安。”

张济原有些忐忑,见刘备身为救命恩人,非但不居功,反将迟援之责揽于己身,

不由心头一热,那点不安霎时烟消云散。

他连忙深揖还礼,语带感激:

“刘将军言重了!今日若非将军神兵天降,张某与麾下千馀弟兄,早已是赵弘刀下亡魂!救命之恩,如同再造,张某没齿难忘!”

说罢拉过身旁的张绣:“绣儿,快谢过刘将军!”

张绣虽心高气傲,但对刘备这般谦和有礼也挑不出错处,加之确为对方所救,只得按下心中不快,规规矩矩行礼:

“末将张绣,谢过刘将军救命之恩!”

刘备伸手虚扶,连称“不敢”,随即关切问道:“将军麾下伤亡如何?可需备等协助安置伤员?”

张济黯然一叹:

“折损近三成,馀者多带伤,但尚能行动。只是与董中郎将失散多日,不知广宗局势,心中焦虑。”

刘备闻言,神色一正,将当前局势从容道来:

“张将军勿忧。董中郎将在广宗城外虽有小挫,却已安然脱身。”

“前日我于鸡泽与他分别,他已率部前往邺城,意在此处收拢溃兵、稳固后方,并控制黄河渡口,阻黄巾流窜中原。”

张济闻言,心头稍宽。

他们这些凉州部众,在朝中向来不受待见。

昔日即便如段公那般人物,最终也不得不屈身投靠宦官,才得保全。

若董卓当真倾复,西凉武人恐怕再无立足之地。

如今虽广宗兵败,但只要董卓尚在,就还有转寰之机。

然而这片刻安心之后,张济心头又是一紧。

眼下自己兵困马乏,残部不足千人,在此异乡乱地,尤如浮萍无根,飘摇难依。

刘备虽以仁厚着称,但乱世之中人心难测,他不得不防。

他略作沉吟,脸上适时露出忧虑之色,试探着开口:

“刘将军高义,济感激不尽。得知中郎将下落,我心稍安。”

“只是如今兵疲将乏,久留反成将军拖累。既知中郎将在邺城,我欲尽快率部前往会合,重整旗鼓,再为中郎将效力。”

“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刘备何等敏锐,一听便知其意,却不动声色,反而朗声笑道:

“张将军所言极是!正该如此。将士血战待休,与主力会合方为上策。董中郎将正值用人之际,将军此去必能助其一臂之力。”

言罢,他竟主动从怀中取出董卓所予那可调动西凉兵力的令牌,递向张济:

“此乃中郎将信物,将军持之,路途或可便宜行事。”

他言辞恳切,全无挟兵权之意,一心只为张济返程铺路。

在他心中,邺城每多一分兵力,将来若他拖不住张角,便多一分胜算。

张济见状,心中大石彻底落地,涌起的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惭愧,与对刘备胸怀的深深钦佩。

他连忙推拒:

“不可不可!此乃中郎将交付将军之物,济安敢接受?将军放心,张某定率弟兄安然抵达邺城!”

刘备也不勉强,收令后详细告知邺城路径、沿途黄巾势力,更主动拨付部分伤药粮草。

其周到慷慨,令张济叔侄心暖。

这时,一直沉默的张绣,忍不住开口,语气比之前客气了许多:

“刘将军,不知您之后有何打算?”

牛憨之勇已令他折服,而刘备身上那种迥异于西凉军阀的气度,更激起他的好奇。

刘备目光转向北方,那是广宗、巨鹿的方向,黄巾势力的内核所在。

他的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备受皇甫将军与卢师所托,不敢忘怀。”

“董中郎既去邺城整顿大局,备便毛遂自荐,留在此地周旋。”

“冀州乃天下腹心,决不可任黄巾肆意揉躏。”

“我等在此,或袭扰其粮道,或剪除其羽翼,虽力薄,亦要叫贼寇不得安宁。”

此言说得平淡,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件理所应当的小事,而非要以孤军深入虎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