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寻精记> 第10章 山海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山海经(1 / 2)

“看过山海经原本么,它应该是奇异志最完善的版本,里头记载物种大多已灭绝,”

徐仙一愣,这是一本奇书啊,可以说一切未知事物都可以归纳到《山海经》范畴。

“这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它涵盖了地理、神话、历史、宗教、民俗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成书,经过秦、汉两代的增补和修订。

作者可能来自楚国和巴蜀地区,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全书共18篇,约31万字,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和《海内经》。

《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的分布。

《海经》分为《海外经》和《海内经》,记载海内外的奇异风貌和神奇事物。

《大荒经》和《海内经》则包含了更多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资料。

书中保存了许多着名的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想象力和精神追求。

对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自然条件进行了综合性记述,记载了400多座山和300余条水道,为研究古代地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详细记载了各地的动植物和矿物资源,以及它们的用途,体现了上古先民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

涉及民族、祭祀、巫医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学的重要文献,对后世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如《镜花缘》《红楼梦》等,都从中汲取了灵感。

书中记载的古族和上古社会的传说,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

关于矿物的记载是世界文献中最早的,对动植物的描述也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

《山海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无论是对历史、神话还是地理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无尽的启示和乐趣。

《山海经》中关于蜈蚣的记载虽然不多,但在神话传说中具有鲜明的特征和文化寓意。

“我一直以为山海经在永乐大典之后,时间点在明清”。

徐仙摇了摇头说道

“不,它编着时间更早,早在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前,我这儿有本简本你可以看看。

老郎中放下酒杯站起身又去了柜架上拿来了本书再次递了过来,

徐仙起身双手接过翻开封面后显示简本的简介:

《山海经》的“原本”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为其成书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并非由一人一时完成,且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整理和修订。

《山海经》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内容可能在秦代及之前已完成。

最初可能由多人创作,作者可能来自楚国或楚地。

汉代时,朝廷征集书籍,《山海经》被献给朝廷,并在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整理。

西汉刘歆总校群书时,将《山海经》校编为三十二篇,后删定为十八篇,于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6年)进呈。

晋代郭璞完成了最后的编定工作,将散佚的五篇(《大荒经》四卷和《海内经》一卷)合于刘本之后,形成了现今看到的十八卷本。

全书分为《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

《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的分布。

《海经》分为《海外经》和《海内经》,记载海内外的奇异风貌和神奇事物。

此外,还有《大荒经》四卷和《海内经》一卷,包含了更多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资料。

刘歆校编时定为十八篇,而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着录为十三篇,将《山经》由十篇改为了五篇。

清代学者郝懿行认为古本至少有三十四篇,与刘歆所说的三十二篇不符。

现今可见的《山海经》仅有十八篇,是经过郭璞编定后的版本。

“第四页目录里是节肢类动物介绍,蜈蚣在里头也有介绍”。

徐仙闻言寻到第四页目录后翻开内容,见其上介绍着:

‘蜈蚣被描述为体型巨大,体长可达百米,身体通红如炽,鼻子上有五彩斑斓的花纹。

其外形也被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