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星骸继承者> 第164章 学术之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4章 学术之争(1 / 2)

“静默海”异常引力源的发现,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星际共同体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迅速从单纯的科学 curiosity 升级为一场牵动各方神经的政治与战略博弈。关于如何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发现,分歧迅速显现,并在一次紧急召开的共同体安全理事会特别会议上激烈碰撞。

会议通过超空间通讯网络进行,各方代表的全息影像环绕着虚拟圆桌。星盟临时议会议长面色凝重地主持会议。苏玥作为“星际遗产研究所”首席科学顾问及异常现象的首批分析者之一,席位显着。凌烨的影像沉默地坐在她身旁,脸色依旧略显苍白,眼神低垂,仿佛专注于面前不断滚动的数据流,对即将到来的争论漠不关心。帝国代表席上,玄戈元帅的影像笔挺而坐,面容冷峻,看不出喜怒。此外,还有来自几个主要独立殖民地的代表,以及共同体下属的科学与军事顾问团。

会议伊始,苏玥首先做了技术简报。她逻辑清晰,用尽可能客观的语言阐述了“静默海”引力波的异常特性、其与已知物理模型的冲突、以及可能蕴含的未知风险。

“综上所述,”她总结道,目光扫过全场,“该现象完全超出我们目前的认知框架。其能量signature 中检测到的非引力属性,尤其是它对量子通讯的干扰效应,表明它可能涉及我们无法理解的高维物理或意识相关技术。在获得更多远程探测数据、建立初步理论模型之前,贸然派遣载人 expedition 无异于盲人摸象,极端危险。我强烈建议,启动‘远望计划’,派遣一支由高度自动化探测器和远程操控科研平台组成的舰队,进行长期、谨慎的远程扫描与分析。”

她的话音刚落,星盟军方代表——一位肩章上缀满将星的老将军——便沉声反驳:“苏博士的谨慎可以理解,但未免过于保守!未知固然意味着风险,但也同样意味着机遇!历史证明,最大的收益往往属于敢于率先探索的勇者。远程探测效率低下,信息滞后,根本无法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如果那背后是某种未被记录的、具有战略价值的技术或资源呢?难道我们要等到其他势力——比如那些无法无天的遗迹猎人,甚至帝国之外的未知文明——抢先下手吗?”他最后一句意有所指地瞥了一眼玄戈的方向。

几位代表资源匮乏星区的殖民地代表立刻附和:“将军说得对!我们不能坐等!共同体需要发展,需要新的能源和资源渠道!‘静默海’可能就是答案!应该立刻组建一支强大的载人科考舰队,配备足够的科研和安保力量,前往实地勘探!”

“强大的安保力量?”一位来自中立星域的科学家代表忍不住质疑,“如果激怒了某种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存在,多少安保力量才算足够?这很可能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次…自投罗网的接触!”

“所以我们更应该派最好的人去!”另一位支持勘探的官员强调,“用最精锐的力量,确保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能掌控局面,至少能带回宝贵的数据!”

会议迅速分裂成两派。以苏玥为首的“谨慎派”多为科学家和部分担忧安全的中立政治家,他们强调未知风险、科学研究的渐进性以及可能引发的不可控后果。而“激进派”则以军方、部分急需资源发展的殖民地代表为主,他们更看重战略机遇、资源收益以及“先到先得”的竞争逻辑,认为过度谨慎只会错失良机。

双方引经据典,争论不休。科学数据与安全评估报告被不断抛出,又很快被政治考量与利益诉求所淹没。

玄戈元帅始终沉默地听着,直到争论渐趋白热化,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帝国的立场是,探索必须进行。‘静默海’的异常无法忽视,其潜在价值与风险均需明确评估。”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苏玥,“但苏博士的担忧不无道理。盲目派遣大规模舰队并非上策。”

他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帝国提议,由共同体授权,组建一支精干、高效、兼具科研与安保能力的特遣舰队。规模不必庞大,但技术装备必须顶尖,成员需为各领域精英。其任务核心是侦察与评估,而非征服或开采。一旦确认风险可控或价值巨大,后续行动可由理事会再行决议。”这方案看似折中,实则更偏向于载人勘探,只是为“激进派”的行动披上了一层“谨慎”的外衣,并试图将共同体的探索行为规范化,置于(至少是名义上的)共同监管之下。

所有人的目光,有意无意地,都投向了始终未发一言的凌烨。他领导的“特别行动队”无疑是执行此类任务的最理想选择,他本人的意见至关重要。

苏玥也看向他,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希望他能支持远程探测的方案,至少延缓行动,为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争取更多时间。

凌烨终于抬起头。他的目光掠过争论不休的众人,最后与苏玥的视线短暂交汇,却又迅速移开。他能感受到那来自“静默海”的、持续不断的、令他既厌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